分类目录归档:社会和思考

手中蜜罐

有一天你连接到了一个公开无密码的 wifi 网络,你感觉很好,终于不用浪费流量了。你用上免费的网络,黑客则撬走了你的隐私和钱包。这种蜜罐陷阱,是计算机安全中的一个技术手段。

人们往往遭受的不是这样的蜜罐攻击,打开 App,刷新列表,赫然显示着一位大家熟知的企业家离世的新闻,点进一看发现并不是那个人。或者打开某个内容 App,本来想学习怎么煎牛排,结果不知不觉就想要找一个最好的平底锅,一不小心半个小时过去了,菜还没买。只要上网的时间够长,这样的事情似乎无法避免。

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而言,创造蜜罐的目的和手段各有不同。

在文字内容平台,用户第一时间能看见的是标题和题图,因此内容创作者就像设计蜜罐一样去设计这两者,就像语文老师教的一样——制造悬念、对比反差。

在短视频平台,决定用户能否继续停留的是视频前几秒钟。由于可以创造更丰富的视听体验,视频创作者有更多手段,渲染出更夸张、更吸睛的开头。如果你去搜索短视频创作的教程,就会发现他们会告诉你要如何创造钩子,如何激发情绪、唤起共鸣、吸引人看完整个视频,这也是为了提升视频完播率,让平台将视频推荐给更多的人。

电商平台的逻辑则完全不同,在电商平台,你本来只想快速挑选,买完走人,但平台要尽可能提升用户的浏览时长,于是他们也创造了数量庞大的蜜罐。打开 App,映入眼帘的是文章、视频、直播构成的瀑布流。你明明只是想搜索具体商品,但在打开的瞬间,斑驳的信息瞬间涌入,占满大脑的内存,你的觉知和原初想买的商品欲求就变成了大脑的次级任务。除了超量的信息涌入,那些新奇的商品也像短视频平台一样,激发着人们的贪婪和好奇。

说到底,当今手机就是一个巨型蜜罐。手机里的巨头App,恨不得把能制造的所有蜜罐都塞到一个页面里。

手机里的生活服务,比如外卖、共享单车、地图,这些高频功能让你形成打开某个 App 的习惯。内容服务,比如小说、短视频、直播,则创造出缓解压力的幽默、填满空虚的陪伴、对现状不满的焦虑、对理想生活的渴爱,让人能沉溺其中,用近乎无限的信息淹没人的注意力。接着顺势告诉你,某个商品或服务就能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囊中羞涩,还能花几秒钟开通借贷服务。如果你担心商品快递太慢或者服务太慢,还可以选择一小时内送达的外卖和上门的服务。这正是一个 App 主页塞满了豆腐块的原因 —— 巨头们或主动或被动创造了一个高效的蜜罐系统。

在现代生活里,人们在工作中已经消耗了相当多的心力,仅剩下晚上不多的休息时间,还要投入手机里贡献金钱和注意力。人们离正襟危坐在电脑面前、打开一个又一个页面比价的电脑冲浪时代已经过去了十年,离凭肉身货比三家、靠现金购买商品还会产生心痛的逛街购物也已过去了十五年,现在人们一般都是深夜瘫倒在床上,用所剩无几的思考能力,一键下单,对藏在支付软件后面的余额下降没有一点点感觉。

佛陀在世时,人心质朴,大多数人尚且吃不饱饭,认识到自己的欲望是相对容易的。如今,人们的欲望不仅在现实中涌现,还凭借一个完备的虚拟世界来生成。手机不同于烟酒这样的合法成瘾品,在推荐算法加持下,渗透进我们每一个脆弱、冲动的瞬间,同时又像衣物鞋履一样不可逃避。学会和这手中蜜罐相处,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修行,就像《色戒》里的师父问达世,满足一千个欲望,或者战胜一个欲念,哪一个更重要?


![[Pasted image 20250828231506.png]]

题图:街拍2

图片生成算法:Midjounery

Prompt (源于和菜头):a photograph of a young dior model, wearing high heels, pos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 she is striking poses with one leg on top of another’s knee. the background features luxury fashion stores. people are walking around. –ar 3:4 –p 9s14d1j –v 7.0 –s 750

颐和园出租车司机的致富经

DALL·E 2024-01-28 01.03.40 - A miniature and adorable taxi model, with a hyper-realistic background. The taxi should be very small, exuding charm and cuteness, possibly with exagg

上周去了颐和园滑冰,一月的北京,风极大,刮得脸凉飕飕,但人们的热情不减,冰场上摩肩接踵。散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回家,因为公园出口离地铁站四公里,本来已经在园里吹一下午,走路去地铁站,太远太冷。打车直接回家,人太多,打车软件显示还需要排位很久。等公交车,还需要走一公里找车站,也不知道得等多久。之前听过的吆喝又响了起来,“还差两个去地铁站,两个人十五”,正好,我们上车,起码比一直等着强。

仔细想想,在颐和园冰场散场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只想直接打车到家,这导致来接客的车辆去了远方,进而造成该地区运力短缺——迫使乘客长时间排队等待。乘客需要温暖舒适地到达目的地。打车平台方法是直接满足这个需求,但现实是运力不足。

乔布斯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这个司机也创造了一个特定的需求和对应的解决方案——乘客需要温暖舒适地到达地铁站,然后搭地铁到目的地(反正地铁里也暖和)。司机接满四个人之后就开车,一趟下来三十块到手,送完马上又回来接单。司机若通过平台接单,虽然价格设定为 15 元,但实际到手的金额会因为平台抽成而减少。于他而言,满足这个小需求可能更赚钱。

为什么打车平台不涉足打车去地铁站的需求呢?可以列出很多原因:

  1. 需求是波动的,受季节、时段、活动的影响;
  2. 相对于点对点运输,需要额外运营和规划成本;
  3. 司机更倾向于接长途单,有利可图;
  4. 乘客的需求更多的是直接到达目的地;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打车平台对此类特定需求的忽视。对于大平台而言,满足这种小需求可能是费力不讨好、高成本、低回报的行为。给我的启发是,再大的平台,再强势的市场地位,也有无法涉足的小众领域,无力满足的小众需求。

在出租车领域存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利基市场:

  • 高端群体服务:给名人、商务人士或者特殊活动提供豪华车辆。
  • 环保群体服务:给环保人士提供清洁能源车辆出行服务;
  • 政企服务:专门给企业或者政府提供出行服务;
  • 特定文化或语言服务:给外国人或者针对某个文化团体提供服务;
  • 特定时间段:给专注于某些特定的时间段,比如凌晨飞机场接送、假日接送。
  • 定点服务:专注于特定区域或路线,如机场到特定酒店的定点接送。
  • ……

小众的需求产生了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它只针对特定的需求和小众群体,过于细分导致市场竞争小,过于小众也导致定价灵活性高。你看,即便是市场上的大玩家也无法覆盖所有需求,在市场的各个角落,再小的个体也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题图为 AI 绘画,DALL·E prompt:

A miniature and adorable taxi model, with a hyper-realistic background. The taxi should be very small, exuding charm and cuteness, possibly with exaggerated features like oversized headlights and a rounded body to enhance its cuteness. The background should contrast with the miniature aspect of the taxi, featuring a highly detailed and realistic urban setting. This could include realistically textured buildings, a street with accurate markings, and perhaps small people in the background to emphasize the scale of the taxi model. The lighting should be natural, as if it’s outdoors during daytime, highlighting the taxi’s features and the intricate detail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2023 年的小结

2023 年我养了一只蓝猫,从西城区的一户人家那买的,挑的时候看见这只猫特别机灵,眼睛水灵水灵的,喜欢乱蹦乱跳,不像她的兄弟姐妹都窝在角落瑟瑟发抖。养猫需要注意一点,你得经常陪猫玩,用逗猫棒、激光笔跟她玩捕猎游戏,否则她会有一腔精力没地方释放,然后挠你咬你试图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家里巡回跑酷。猫行为学家会让人们想象猫身上有一个气球,平常她受到惊吓,引起好奇心,愤怒,焦虑,都会让这个气球变大,如果没办法释放就会爆炸。毕竟猫每天都待在这个小小的水泥盒子,每天只是重复着吃饭、舔毛、睡觉,她大概每天 14 个小时都在睡觉,每天早上八点半准时叫人起床,因为猫醒来太久,没有办法想象人那么长时间一点反应都没有,她只会觉得房间里的同伴挂了。猫失去在大自然居无定所的生活和随意繁殖,但得到了带暖气的房子、猫粮和长命二十岁,还有铲屎官给她的安全感。

去年毕业我开始正式工作,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开放式办公,意思是想找谁直接找,一切以项目完成为主。于是,这边一个会,那边一个需求,必须关掉飞书的红点,才能过滤不重要的消息。有了一份工作,就明显地发现没有时间成长,只用来工作、吃饭、娱乐、休息,需要更多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工作本身就消耗情绪上的能量,一旦回到家,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事就只剩下躺着床上刷手机。今年我也开始找教练学游泳,学习游泳其实是纠正之前不标准的泳姿,姿势对了,发力才对,然后才游得好。于我而言,蛙泳容易纠正,因为从小就学,自由泳就难了,最大的难点在于核心力量不足,换气稍慢就容易沉底。我想还是自己的原因,除了上课的时候,我就没有思考游泳的事情,找了教练这件事就变成了他的,我从想游泳,变成了完成某个泳姿多少圈,一种爱好就变成了上班。一个人游泳,只需要关注自己内心感受,有教练,就会想满足他的要求,想游更长距离,哪怕动作不标准,哪怕身体不适合,也按规定时间上课。一个项目有了明确的指标,人们就成为它的奴隶,反而忘了原本的目的。

工作也是那么一件事,一开始我觉得拿着笔记本,敲着代码很酷,天天陪着电脑很开心,那是高中,现在看见上班族在地铁座位上敲笔记本就心酸。以前觉得 AI 很酷,那时候看着《西部世界》,什么二分心智理论,什么模拟仿生人,大学职业规划写的就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学习起来才知道这些理论全是编剧吹出来的,现在工作起来当然也不是一回事,乙方的要求、老板的喜好决定你干什么事。想的时候是一个样,学的时候是一个样,现实又是一个样,生活嘛。

实习和工作差不多两年,我发现我真正在意的是成就感和声誉。吃喝玩乐变成短暂的愉悦,完全不像小时候那样,打一台小霸王游戏机能开心一暑假,吃一顿麦乐鸡块能忍一个星期不吃早饭。现在唯一能从玩里面获得乐趣就是打把 CS,打完一种没有做正事的亏欠感还会油然而生 —— 我相信这是教育带来的心理疾病。成就感侧重于自己完成某件事得到的愉悦。声誉说白了是在意他人的评价,尤其是组织、权威评价,于是我怕在工作中出错,尽量做到事无巨细。能培养出理想的打工人,听话,而且能自我鞭策 —— 这多少是教育的目的。高中教育神不知鬼不觉达到目的,它弄出排名榜,生怕你不知道自己跟别人比起来多差,让你学会自我鞭策。它填满你的时间表,生怕你不适合工作的 996,用高压培养你的忍耐力,这样不合适的人就从这样的体系下淘汰了。我并不是说成就感或在乎声誉有什么错,要做出一番事业,不论是公司的还是自己的,成就感必不可少。在乎声誉或者是完美主义反而是一种束缚,没有它的时候人会不敢试错,因此得不到反馈,有了它的时候,人就容易盲目自信,也得不到周围人的真实意见。只是我们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是不是有点过头。

人们为了让猫咪适应城市的单调房子发明逗猫棒,同样为了让打工人适应城市生活,创造工资和年终奖,有了它们打工人自己就能找到自己的逗猫棒。我看过一个视频,讲的一只城市长大的蓝猫,从几十平米的小屋搬到农村,换成广袤田野,让猫咪驰骋,这只猫抓起麻雀来,昂首挺胸,眼睛瞪着发愣,仿佛这世界只剩下那蹦蹦跳跳的小鸟,但愿我也能找到那块田野。

如何才能做你喜欢的事

Paul Graham(保罗·格雷厄姆)是一位知名程序员、投资者、作家,他是《黑客与画家》的作者,这本书曾经引导我进入计算机行业。他创办了 Y Combinator 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协助创立了或投资过互联网人耳熟能详的企业,比如 Hacker News, Airbnb, Dropbox, Reddit 等。至于为什么特别提他?这世上不缺少像王兴、张一鸣这样的创业成功者,但人们只能从他们曾经的博客中窥探到命运齿轮转动的起始,却很难得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Paul Graham 是那种少有的人,即使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持续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的人,他写代码时,在写博客;财富自由时,在写博客;直到现在他 59 岁,仍笔耕不辍。他也乐见自己的作品传播到全球各地,因此告诉人们,在署名的前提下,可以免费翻译或者转载到任何地方。(他的网站是 http://paulgraham.com/

步入职场之后,我才发现 Paul Graham 的文章是一座富矿,需要精心开采。因此,我计划不定期翻译他的博客文章,并会从我最感兴趣的文章开始分享。


如何才能做你喜欢的事

源地址:http://www.paulgraham.com/love.html

日期:2006 年 1 月

作者:Paul Graham

要做好一件事,你必须喜欢它。这种想法并不新奇。我们把它压缩成四个字:“做你喜欢的事”(Do what you love)。但告诉人们这样做远远不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复杂的。

这种想法跟我们大多数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完全不同。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工作和娱乐似乎是两种对立的概念。生活只有两种状态:有时候大人让你做事,那叫工作;剩余时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那叫做玩耍。有时大人让你做的事很有意思,就像有时玩耍很无趣一样 —— 比如你玩得摔倒受伤了。但除了这几个反常的例子,工作基本上被定义为无趣。

而且这并不是意外。据说,学校之所以乏味,是因为它是为大人的工作而准备的。

世界分成了两类人,大人和小孩。大人就像某种被诅咒的种族,必须去工作。小孩不需要,但他们必须去学校,那是一种稀释版的工作,目的是让我们早点为真实的工作做好准备。虽然我们不喜欢上学,但大人们都认为工作更糟糕,而我们过得很轻松。

尤其是老师,他们似乎都认为工作并不有趣。这并不奇怪: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并不有趣。为什么我们要记住省会城市而不是玩躲避球?出于同样的原因,老师不得不照看一群孩子而不是躺在沙滩上。你就是不能随心所欲。

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让小孩子随心所欲地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可能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让孩子们做枯燥无味的事情,告诉他们乏味并不是工作的本质特质,而且他们现在必须做无聊的事情是为了将来能做更有趣的事情,这样可能会更明智。[1]

记得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只要我喜欢,长大后可以从事任何我想做的工作。我对此记忆犹新,因为这个观点在当时看起来非常反常。就好像被告知使用干的水一样。不论我怎么理解他的意思,我都不认为他是在字面上告诉我,工作真的可以像玩耍一样有趣。我花了好几年才领悟到这个道理。

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像是热爱他们的工作,主要原因可能是上中产阶级的传统观念认为你应该这样做。如果你说你鄙视你的工作,这不仅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害,而且还是社交上的失礼。

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假装喜欢我们所做的事呢?这篇文章的第一句就解释了这个问题。如果你必须喜欢某件事情才能做好它,那么最成功的人都会喜欢他们所做的事。这就是上层和中产阶级传统的来源。正如全美各地的房子里充满了椅子(用谷歌图片搜索 louis xv chair,可以看见作者说的椅子),这些椅子,即使主人并不知道,都是对250年前为法国国王设计的椅子的无数次模仿,对工作的传统态度,即使主人并不知道,也是对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的态度的无数次模仿。

这真是一种疏离感的根源。当他们达到开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的年纪时,大多数孩子已经对热爱工作的概念产生了深深的误解。学校教育让他们将工作视为一种令人不悦的责任。人们常说,工作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学业。然而,所有的成年人都声称他们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对于孩子们"我不像这些人;我不适合这个世界"的想法,你不能怪他们。

实际上,孩子们被灌输了三个谎言:

  • 他们在学校被教导视为工作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工作;
  • 成年人的工作并不(必然)比学校学业更糟糕;
  • 他们周围的许多成年人在说他们喜欢他们的工作时是在撒谎。

最危险的骗子可能是孩子们自己的父母。如果你选择一份无聊的工作来提高你的家庭生活水平,就像许多人所做的那样,你就有可能让你的孩子对工作产生无聊的观念。[2] 也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不那么无私,对孩子们会更好。一个热爱工作的父母作为榜样,可能比一栋豪宅对他们的孩子帮助更大。[3]

直到我上大学,我才明白谋生并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然后,重要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应该选择什么工作。理想情况下,这两者是一致的,但是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情况)证明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现在,工作的定义是对世界做出一些原创性的贡献,同时在过程中不至于挨饿。但是,在多年的习惯影响下,我对工作的概念仍然包含了大量的痛苦成分。工作似乎仍然需要纪律,因为只有难题才能带来宏大的结果,而难题并不可能真正有趣。人们肯定需要强迫自己去解决它们。

界限

你应该喜欢你的工作到什么程度?除非你知道这个,否则你不知道何时停止寻找。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低估了它,你会倾向于过早地停止寻找。你最终会做其他人或事为你选择的事情,比如由你的父母、赚钱的欲望、名望 —— 或者纯粹的惯性。

以下是一个上限:做你热爱的事并不意味着,做你此刻最想做的事情。即使爱因斯坦可能也有想喝杯咖啡的时刻,但他告诉自己应该先完成他正在做的工作。

当我读到那些喜欢他们所做的事情,以至于没有他们更想做的事情的人时,我常常感到困惑。我似乎没有任何那么令我喜欢的工作。如果我可以选择(a)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继续工作,或者(b)被传送到罗马并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漫步,那么有任何我更喜欢的工作吗?老实说,没有。

但事实是,几乎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宁愿在加勒比海中漂浮,做爱,或者吃一些美食,也不愿意去解决难题。做你热爱的事这个原则假定了一段特定的时间。它并不意味着,做会让你在这一刻最快乐的事,而是做会在一段更长的时间,比如一周或一个月内让你最快乐的事。

没有产出的快乐最终会失去吸引力。躺在海滩上一段时间后,你会感到厌倦。如果你想保持快乐,你必须去做一些事情。

作为下限,你必须比任何无生产的享乐更喜欢你的工作。你必须足够喜欢你所做的事,以至于“空闲时间”的概念看起来是错误的。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你只能工作一定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你就会感到疲劳,开始出错。然后你会想做别的事情 —— 甚至是一些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你不应该将工作看作是为了获得休息或闲暇时间所必须承受的负担或痛苦,而应该真心喜欢和珍视工作本身。

我出于现实原因设置了这个下限。如果你的工作不是你最喜欢做的事情,你会遇到严重的拖延问题。你必须强迫自己工作,而当你采取这种方式时,结果明显会逊色很多。

我认为,要想快乐,你必须做一些你不仅喜欢,而且欣赏的事情。你必须能够在结束时说,哇,那真酷。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创造一些什么。如果你学会了滑翔伞,或者流利地说一种外语,那将足够让你说,至少一段时间,哇,那真酷。但这必须要有一个测试。

所以,我认为有一件事情几乎达到了标准,那就是读书。除了数学和硬科学的一些书籍,没有一个标准来测试你读书的好坏,这就是为什么仅仅读书并不完全感觉像是工作。你必须对你读过的内容做点什么,才会感觉有所产出。

我认为最好的标准是Gino Lee教给我的:尝试做那些能让你的朋友们感到惊叹的事情。但这个标准可能要到大约22岁才会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因为在那之前,大多数人还没有足够多的选择来选出真正的朋友。

诱惑

我认为,你不应该担心超出你朋友范围之外的任何人的意见。你不应该担心声望。声望是其他所有人的看法。当你可以询问你尊重其判断的人的意见时,考虑那些你甚至都不认识的人的意见又有什么意义呢?[4]

给出这些建议很简单,但实际执行起来很困难,特别是当你还年轻的时候。[5] 声望就像一个强大的磁铁,它甚至可以扭曲你对自己喜欢什么的信仰。它使你不是去做你喜欢的事情,而是去做你希望喜欢的事情。

这就是人们尝试写小说的原因,例如。他们喜欢读小说。他们注意到写小说的人会获得诺贝尔奖。他们认为,还有什么比成为小说家更美好的事情呢?但只喜欢成为小说家的想法是不够的;如果你想在这方面做得好,你必须喜欢小说写作的实际工作;你必须喜欢编造复杂的谎言。

声望不过是固定的鼓励。如果你做任何事做得够好,你会使它有声望。很多我们现在认为有声望的事情一开始根本就没有。爵士乐就是一个例子 —— 尽管几乎任何已经确立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所以只做你喜欢的事情,让声望自生自灭吧。

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说,声望尤为危险。如果你想让有抱负的人浪费时间去做杂务,那么一种方法就是用声望作为诱饵 —— 这就是让发表演讲、写序言、参加委员会、当系主任等等的秘诀(译者注:能获得名誉却没有很实际的产出)。避免任何有声望的任务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规则。正是因为这些任务很糟糕,所以一些人才让这件事有声望。

同样地,如果你同等地欣赏两种工作,但其中一种更有声望,你可能应该选择另一种。你对什么是值得钦佩的意见总是会受到声望的轻微影响,所以如果两者在你看来都是相等的,你可能对声望较低的那一个有更真实的欣赏。

误导人们的另一个大因素是金钱。金钱本身并不那么危险。某件事能赚很多钱,但被人轻视,比如电话销售、卖淫或人身伤害诉讼,雄心勃勃的人不会被它诱惑。这种工作最后由那些“为了谋生”的人来做(小贴士:如果这句话从很多从业者嘴里说出,应该避开他们所在的领域)。危险的是当金钱与声望结合,比如在公司法或医疗行业中。对于一个年轻人,一个相对安全、繁荣的职业,拥有一定的基线声望,是非常诱人的,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深思熟虑他们真正喜欢什么的年轻人。

判断人们是否热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标准是,即使他们不挣钱,他们是否仍然愿意这样做 —— 即使他们必须从事其他工作来维持生计。如果公司律师的工作不挣钱,在他们的空闲时间里,还得做服务员的日常工作来养活自己,有多少会继续做他们现在的工作?

在决定不同种类的学术工作时,这个测试尤其有帮助,因为各个领域在这方面的差异很大。大多数优秀的数学家即使没有数学教授的工作,也会研究数学,而在光谱的另一端,一些部门的教学工作是驱动因素:人们宁愿成为英语教授,也不愿在广告公司工作,而发表论文是你竞争这样的工作的方式。没有数学系,数学也会出现,但正是英语专业的存在,然后才有了教育工作,他们造就了康拉德小说中关于性别和身份的成千上万篇沉闷的论文。没有人会为了好玩去做那种事情(在谷歌学术搜索 "gender identity narrative discourse transcend",“那种事情”指的是发表了很多关于性别身份分析的论文)。

父母的建议往往会偏向于钱的方面。可以肯定地说,想成为小说家但其父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的本科生,一般比想成为医生但其父母希望他们成为小说家的本科生要多。孩子们认为他们的父母是“物质主义者”。但这不一定是真的。所有的父母在为孩子做决策时,都比为自己做决策时要更为保守,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更多地分享风险,而不是回报。如果你八岁的儿子决定爬一棵高大的树,或者你的十几岁的女儿决定和当地的坏小子约会,你不会分享到他们的兴奋,但如果你的儿子掉下来,或者你的女儿怀孕了,你将不得不面对后果。

自律

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使我们误入歧途,我们发现找到自己喜欢做什么工作如此困难并不奇怪。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就被接受了“工作 = 痛苦”这一原则而注定了命运。那些能够逃脱这一原则的人几乎都被声望或金钱诱惑上钩。有多少人甚至发现了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也许只有几十万,而不是几十亿。

找到你喜欢的工作很难;如果真的只有那么少的人能做到,那肯定是很难的。所以不要低估这个任务。如果你还没有成功,也不要觉得难过。实际上,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不满足的,那你已经领先于大多数还在否认的人了。如果你被声称喜欢你认为是可鄙的工作的同事所包围,那么他们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不一定是这样,但很可能。

尽管做出伟大的工作需要的自律比人们想象的要少 —— 因为做伟大的工作的方法是找到你非常喜欢的事情,这样你就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做 —— 但找到你喜欢的工作通常确实需要自律。有些人很幸运,他们 12 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像在铁轨上一样轻松前进。但这似乎是个例外。更常见的是,那些做出伟大事情的人的职业轨迹就像乒乓球一样。他们上学学习 A,然后辍学并找到一份 B 的工作,然后在业余时间开始从事C并因此而出名。

有时从一种工作跳到另一种工作是活力的标志,而有时则是懒惰的标志。你是在放弃,还是大胆地开辟新的道路?你常常自己都无法分辨。有很多后来做出了伟大事情的人在早期,当他们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时,似乎都令人失望。

有没有某种测试方法可以使你保持诚实?一个方法是努力做好你正在做的事,即使你不喜欢它。这样至少你会知道你没有用不满作为懒惰的借口。或许更重要的是,你会养成做事做好的习惯。

你可以使用的另一个方法是:保持产出(译者注:换种说法是实践)。例如,如果你有一份日常工作,但因为你想成为一名小说家,而不把日常工作当回事,你可以问问自己在产出吗,你在写小说吗,不管写得好不好?只要你在产出,你就知道你没有通过幻想一天你能写出宏大的小说来麻醉自己。你现在写的糟糕小说,会让你放弃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

“保持产出”也是找到你热爱的工作的启示。如果你把自己置于这样的约束下,它会自动将你从自以为喜欢的工作上推开,推向你真正喜欢的事情。"保持产出"将像水在重力的帮助下找到你屋顶上的漏洞一样,发现你的人生工作。

当然,弄清楚你喜欢做什么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去做它。那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有野心,你必须将它们分开:你必须做出有意识的努力,分清你自认为喜欢的事情和你真正喜欢的事情。[6]

将它们分开是痛苦的,因为观察它们之间的差距是痛苦的。所以大多数人预先降低了自己的期望。例如,如果你在街上随机问人们是否希望能像达芬奇那样画画,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会说类似“哦,我画不了”的话。这更多的是表示意图而非事实;它意味着,我不打算尝试。因为事实上,如果你从街上随机选一个人,不知怎么地让他们尽可能努力地画画,持续二十年,他们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果。但这需要很大的道德努力;这意味着每天都要直视失败好几年。为了保护自己,人们说“我不能”。

另一个相关的观点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他们热爱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那些不愉快的工作。真的吗?你是怎么让他们这么做的?在美国,迫使人们做不愉快工作的唯一机制是征兵制,但这已经30多年没有实施过了。我们能做的只是用金钱和声望鼓励人们做不愉快的工作。

如果还有什么是人们不愿做的,那么社会似乎会放弃依赖这类工作。家庭仆人就是这样。几千年来,这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必须有人去做”的工作例子。然而,在20世纪中叶,家仆在富裕国家几乎消失了,而富人们只好自己应对。

所以,虽然可能有一些事情是必须要有人去做的,但很可能是,任何对某个具体工作这么说的人都是错的。大部分不愉快的工作要么被自动化替代,要么如果没人愿意做就不会被完成。

两条路

然而,还有另一种说法比较正确:“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他们热爱的工作”。人们必须谋生,而你热爱的工作很难获得报酬。想要鱼与熊掌兼得有两种方法:

有机结合法:随着你变得越来越杰出,逐渐增加你喜欢的工作内容,减少你不喜欢的部分。

双管齐下法:先做一些你不喜欢的工作来赚钱,然后用这些钱来做你喜欢的工作。

有机结合法更为常见。对于做好工作的人来说,这是自然发生的。年轻的建筑师必须接受任何他能得到的工作,但如果他做得好,他将逐渐有机会在项目中进行挑选。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它既慢又不确定。即使有终身职位,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双管齐下法根据你为金钱工作的时间长短有几种变体。一个极端是“日常工作”,你在一份工作上工作规定的时间来赚钱,在业余时间做你热爱的事情。另一个极端是,你工作直到赚到足够的钱(http://www.paulgraham.com/wealth.html),这样就不再需要为了金钱工作了

双管齐下法比有机结合法少见,因为它需要一个明确的选择。它也更加危险。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往往变得更加昂贵,所以很容易被吸引到比预期更长时间的工作中去。更糟糕的是,你从事的任何工作都会改变你。如果你在乏味的工作上工作太久,它会腐蚀你的大脑。而且,报酬最高的工作是最危险的,因为它们需要你全神贯注。

双管齐下法的优势在于它让你跳过障碍。可能的工作领域并不是平坦的;在不同类型的工作之间有不同高度的壁垒。[7] 一种技巧是最大化你当前工作与你喜欢的工作的交集部分,这可以让你从建筑转到产品设计,但可能无法转到音乐。如果你通过一种方式赚钱,然后再进行另一种工作,你会有更多的选择自由。

你应该选择哪条路呢?这取决于你对想做的事情有多么确定,你有多擅长服从命令,你能承受多少风险,以及有多大的可能性有人会支付(在你有生之年)你想做的事情的费用。如果你确定你想从事的大致领域,并且人们可能会为此付钱,那么你应该选择有机结合法。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你想从事什么工作,或者不喜欢接受命令,你可能想选择双管齐下法,只要你能承受风险。

不要太早做决定。早早知道他们想做什么的孩子们给人的印象很深,就好像他们在其他孩子之前回答了某个数学问题。他们确实有答案,但可能性很大是错误的。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相当成功的医生,但她不断地抱怨她的工作。当申请医学院的人向她寻求建议时,她想摇晃他们并大喊:“不要做医生!”(但她从未这样做过。)她是怎么陷入这种困境的呢?在高中时,她就已经想成为医生了。她如此有野心和决心,以至于她克服了沿途的每一个障碍——包括,不幸的是,她并不喜欢这个工作。

现在她的生活是由一个高中生为她选择的。

当你年轻的时候,给你的印象是,在你需要做出选择之前,你会得到足够的信息。但对于工作来说,这绝对不是这样。当你决定要做什么时,你必须在极其不完整的信息上进行操作。即使在大学,你也很少了解各种工作是什么样的。充其量,你可能有几次实习经历,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提供实习机会,而那些有实习机会的工作教给你的东西并不比当一名棒球员教给你的棒球知识多。

在早期,明智的做法是寻找让你做许多不同事情的工作,这样你可以更快地了解各种工作是什么样的。相反,双管齐下法的极端版本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几乎不教你你喜欢什么。如果你努力地做了十年的债券交易员,想着当你有足够的钱时,你会辞职并开始写小说,当你辞职后然后发现你实际上并不喜欢写小说时,会发生什么?

大多数人会说,我愿意面对那个问题。给我一百万美元,我会找出该怎么做。但这比看起来要难。约束造就了你生活的模样。摆脱他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看看那些中彩票或继承遗产的人会发生什么。尽管每个人都认为他们想要财务安全,但最快乐的人不是那些拥有它的人,而是那些喜欢他们所做的人。所以一个计划,如果它承诺给你自由,但代价是你不知道如何使用这种自由,那么这个计划可能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好。

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要预料到会有坎坷。找到你热爱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即使你成功了,很少有人能在三十或四十岁之前自由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如果你已经看到了目的地,你就更有可能到达那里。如果你知道你可以热爱工作,那么你已经接近目标了,如果你知道你喜欢什么工作,那么你几乎已经到达那里了。

注释

[1] 目前我们所做的恰恰相反:当我们让孩子们做无聊的工作,比如算术训练,我们不是坦诚地承认它是无聊的,而是试图用表面的装饰来掩盖它。

[2] 有一位父亲告诉我关于一个相关现象:他发现自己在向家人隐瞒他有多喜欢他的工作。当他想在周六去工作时,他发现说出他“不得不”去工作比承认他宁愿工作也不愿和他们待在家里要容易些。

[3] 郊区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父母们搬到郊区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但是郊区是如此的沉闷和做作,以至于孩子们在15岁的时候就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无聊的。

[4] 我并不是说朋友应该是你作品的唯一观众。你能帮助的人越多越好。但朋友应该是你的指南针。

[5] Donald Hall 曾说,有望成为诗人的年轻人错误地对出版过于迷恋。但你可以想象一个24岁的年轻人的诗被《纽约客》杂志发表后会产生什么效果。现在,在聚会上遇到的人们都认为他是真正的诗人。实际上,他的水平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或更差,但对于一个如此缺乏判断力的听众来说,一个官方权威的认可产生了所有的区别。因此,这是一个比Hall意识到的更难的问题。年轻人之所以如此在乎声望,是因为他们想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群人并不具备很好的辨别能力。

[6] 这与“你应该在你的信仰中分清楚事物的实际情况,和你期望中它们的样子”原则是同构的。大多数人会将他们混为一谈。宗教的趋之若鹜是这一点最明显的指标。

[7] 更准确的隐喻是说,关于工作的图表并不是非常紧密连接的。

感谢

感谢 Trevor Blackwell, Dan Friedman, Sarah Harlin, Jessica Livingston, Jackie McDonough, Robert Morris, Peter Norvig, David Sloo 和 Aaron Swartz 阅读本文的草稿。

凯文 · 凯利的 69 岁人生建议

凯文· 凯利被人称为“互联网教父”。他的博客,有很多对年轻人的建议。我翻译了他今年生日时的建议,就不赘述了,下面是原文。有兴趣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他博客看看。

我又过了一个生日,不请自来又想提出一些建议:

  1. 小时候让你显得古怪的玩意,可能在你长大后会让你变得很棒 —— 如果你还没有失去它。
  2. 如果你有点困惑于能否一次带走所有东西,得了吧,最好分两次拿走。
  3. 你通过实现目标得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实现目标成为了什么。在你的葬礼上,人们不会记得你做了什么,只会记得你给他们的感觉。
  4. 成功的秘诀:少承诺、多兑现。(少说多做)
  5. 有借口的道歉算不上道歉,有请求的赞美也算不上赞美。
  6. 耶稣、超人和特蕾莎修女从未创造过艺术。只有不完美的人才能创造艺术,因为艺术源于残缺。
  7. 传销的人往往会试图说服你“那不是传销”。
  8. 学习如何打“称人结”。在黑暗中练习。用一只手练习。往后余生,你用这个结的次数会超乎想象。(这样的结一般用于攀岩、消防以及各种各样的场景)
  9. 如果一件事在你认为它会失败的地方失败了,那就不是失败。
  10. 别受制于紧急的事情,做重要的事。
  11. 如果门之前是开着的,就让它开着;如果门之前是关着的,就让它关着。
  12. 最大的回报来自于做一些尚未有人命名的事。如果可能的话,去做话语无法描述的工作。
  13. 阳台或门廊至少要有 2 米深,否则无法使用。
  14. 别为了赚钱而创造,要为了创造而存钱。对好工作的奖励是更多的工作。
  15. 除了爱情,所有的事情都从退出策略开始。准备好结局吧。几乎任何事情进去都比出去容易。
  16. 对员工进行足够好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找到另一份工作,但对他们足够好,让他们永远不想找到另一份工作。
  17. 不要试图让别人喜欢你,试图让他们尊敬你。
  18. 成熟的基础是,那虽然不是你的错,但并不意味着不是你的责任。
  19. 想出一个好主意需要大量的坏主意。
  20. 智慧意味着有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答案。
  21. 在背后夸赞别人——它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你身边。
  22. 大多数一夜之间的成功——事实上任何重大的成功——都需要至少 5 年的时间。合理安排你的生活。
  23. 只要能转变自己的思维,你就可以永远保持年轻。
  24. 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询问你的账户信息,都要假设他们在诈骗,除非他们能证明清白。证明的方法是给他们回电话,或者用你的而非他们提供的号码或网站来登录你的账户。当他们通过电话、信息或电子邮件联系你时,不要泄露任何身份信息。你必须控制通信渠道。
  25. 持续的愤怒会让你变蠢。
  26.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反过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灾难。
  27. 要回应别人的侮辱,最好的回答是“你可能是对的”。因为他们通常是对的。
  28. 历史上最邪恶的事,总是由那些真正相信自己在与邪恶斗争的人做的。小心与邪恶斗争。
  29. 如果你能避免寻求别人的认同,你的力量就是无限的。
  30. 当一个孩子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最聪明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31. 要想成为富有的人,就应该积累所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32. 成为你想希望看见的那种改变。
  33. 当头脑风暴、即兴创作、与人合奏时,如果你都能愉快地表示“是的……,而且……”,而不是一个令人泄气的“不……,但是……”,你会走得更远、更深入。
  34. 工作为了“成为”,而不是为了“得到”。
  35. 不要借钱给朋友,除非你要把钱当礼物。
  36. 在通往伟大目标的路上,要像所有的胜利都是最终目标一样,去庆祝每一个微小胜利。无论你前进多远,你都是胜利者。
  37. 冷静是会传染的。
  38. 即使是愚蠢的人,在大多数事情上也可能是正确的。大多数传统观点都是正确的。
  39. 切东西别冲着自己。
  40. 给我看看你的日程表,我会告诉你你的优先事项。告诉我你的朋友是谁,我就知道你将去往何方。
  41. 搭便车的时候,你要看起来像你自己愿意载的人。
  42. 思考他人弱点容易,审视自己弱点很难,但回报更高。
  43. 值得重复的是:三思而后行。(注,木匠有条规矩,度量两次才动手)
  44. 你对生活的热情应该完全适合你,但人生目标应该超越你。要为比你自己伟大的目标而工作。
  45.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那可能就是睡眠。
  46. 当玩大富翁时,花你所有的钱来购买、交换或交易橙色产权。不要为公共设施操心。(注,橙色局级空间代表某些当地的公用事业,如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代表特许经营权。公共基础设施如电、煤气、铁路等)
  47. 如果你借了东西,归还时试着把它变得比你收到时还好——清洗,磨尖,加满油。
  48. 即使在热带地区,晚上也比你想象的要冷,记得带上暖和的行李。
  49. 要让人群或醉汉安静,只需低声耳语。
  50. 每天写下一件你感激的事情是最便宜的心理治疗方法。
  51. 有人告诉你某事是错的,他们通常是对的。有人告诉你如何解决这个错误,他们通常是错的。
  52. 如果你看见了一只蟑螂,那说明还有很多只你没看见。
  53. 钱的作用被高估了。真正的创新很少需要大量的钱。如果是这样,亿万富翁就会垄断新发明,但他们没有。相反,几乎所有的突破都是由那些缺钱的人取得的,因为他们被迫依靠自己的激情、毅力和才智来找到新方法。贫穷是创新的优势。
  54. 忽略别人可能会对你持有什么看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想过你。
  55. 避免按闹钟延迟按钮。那只是训练你睡过头。
  56. 永远只说必要的话。(言多必失)
  57. 你生命的礼物是——为了发现你的天赋是什么。当你弄清楚你的使命是什么时,你会完成你的使命。这不是悖论,这是真理。
  58. 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取决于他们有多坏,而应该只依赖于你自己有多好。
  59.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思维方式,比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改变行为要容易得多。把你所寻求的改变付诸行动。
  60. 如果你想吃任何甜点,只需要规定自己只吃三口就好。
  61. 为你接触的每个人带来祝福,当你需要帮助时,他们自会很高兴帮你解决问题。
  62. 坏事发生得很快,但几乎所有好事都是慢慢发生的。
  63. 不要担心如何开始或从哪里开始。只要你不断前进,你就会比开始时更成功。
  64. 当你遇到卡住的螺栓或螺丝时:右紧左松。
  65. 如果你遇到一个混蛋,忽略他。如果你每天都遇到混蛋,就得审视自己了。
  66. 跳舞的时候,把臀部用起来。
  67. 我们不是暂时拥有灵魂的肉体。我们是暂时拥有肉体的灵魂。
  68. 如果你懊恼于别人的愚蠢信念,并且想减轻这种感觉,只要想办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就好了。
  69. 如果你的目标没有时间表,那它就是一个梦。
  70. 生活中所有最大的收获——在财富、关系或知识方面,都来自于复利的魔力,它将微小的、稳定的收益放大。你所需要的就是经常增加 1%,而不是减少 1%。
  71. 人们往往错过最伟大的突破,因为它们看起来很辛苦。
  72. 听演讲时,人能记住的观点不会超过三个。
  73. 我敬佩的每一个人,无一例外读的书都比我多。
  74. 最好的老师叫做“行动”。
  75. 玩有限游戏是为了输赢,玩无限游戏是为了让游戏继续。寻找无限的游戏,因为它们能提供无限的奖励。
  76. 凡事总是先难后易。——在突破出现之前,它都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77. 用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
  78. 当你被困住的时候,睡一觉。让潜意识为你解决问题。
  79. 你的工作是无止境的,但你的时间是有限的。 你不能限制工作,所以你必须限制你的时间。 时间是你唯一可以管理的事情。
  80. 要成功,先让别人给你报酬;要变富,就要帮助别人成功。
  81. 孩子们完全接受甚至会渴望家庭规则。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有一个关于XX的规则”,这是父母制定家庭规范的唯一理由。事实上,“我有一个规则”,其实是你为自己设定规范所需要的唯一理由。
  82. 所有的枪都上了膛。
  83. 很多退步都来自止步不前。
  84. 这是创造的最佳时机。20年后,那些最伟大、最酷的发明没有一个被发明出来。你还没有迟到。
  85. 没有风雨,不见彩虹。
  86. 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对你几乎一无所知的一些事情了如指掌。你的工作是发现它是什么,而它不会是显而易见的。
  87. 和你结婚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
  88. 永远称赞别人,承担责任。
  89. 凡事要节俭,惟有热情要放纵。
  90. 创造时,总要有一些备用,额外的材料,额外的零件,额外的空间,额外的装饰。这些额外的东西可以作为容错,减轻压力,为未来积蓄资源——它们是最便宜的保险。
  91. 有些东西不需要完美就可以很好。特别是婚礼。
  92. 不要让你的收件箱成为你的待办清单。
  93. 解开乱麻的最好方法不是解开结,而是把绳圈拉得越来越宽。只要把混乱弄得尽可能大,尽可能松,尽可能打开就行了。当你放松这些结时,它们会自己解开。在电线、绳子、软管、纱线,或电缆上都有效。
  94. 做个好祖宗。做一些会让后代感激的事情——一件简单的事是种树。
  95. 想打败对手,先成为他们的朋友。
  96. 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几乎任何事情——看得极其严肃认真,就好像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事情,或者就像整个世界都在它里面,认真对待它,你就能照亮天空。
  97. 历史告诉我们,从现在起 100 年后,你相信的一些假设将被证明是错误的。今天你应该问自己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有哪些地方做错了?
  98. 对你的孩子好点,因为他们会选择你的养老院。
  99. 像这样的建议不是法律。它们就像帽子。如果一个不合适,就试试另一个。

我发现翻译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也许原因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一是重复次数多,二是翻译时应用知识的过程,充斥着反刍。一来二去,遇事居然可以唤醒相应的句子,实在不错。

我们的现代生活

dggggj

图片来自大咕咕咕鸡

谈到现代人,我们想到的是先进、文明,起码是刮胡子上班的男人,或者带妆约会的女人。谈到现代生活,我们想到的是阳光下玻璃幕墙包裹着写字楼,高楼里格子间的白领,周末人潮汹涌的影城、餐厅和商场。未来似乎永远会有更便宜好用的电子产品,摩尔定律永不失效,我们也将拥有比过去更优越的生活。然而这样的观念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只占了四百年,在牛顿的自然哲学出现之前,人类观念和生活也全然不同。

人类如何走下无知舞台的?

文明万象更新,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的。按韦伯的说法,人的思想开始祛魅——除去宗教神秘的色彩。

中世纪人的大多都有宗教信仰,工商业发展则顺理成章地让掌控民众思想的教会获取大量财产。自德国古腾堡发明印刷术,大多数信徒——无论是否有圣职,开始打破教会的垄断,独立阅读、解释圣经。当时神职人员在富裕条件下腐败不堪,经营酒店、赌场,公然售卖赎罪券,人们却得为教会各类仪式花钱,逐渐质疑教会权威。一众改革者,如马丁路德金,利用印刷术传播圣经及其解读,宣扬「人们可以自己与上帝对话,无需教会充当中介」。政治与教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信仰问题常常会演变成政治问题。教会代表参加议会,政治领袖介入宗教事务,为他们建立教堂、修道院。一个出名例子是,因为离婚需要教宗允许,英国亨利八世为了离婚再娶,宣布脱离罗马教会而后盎格鲁宗成立 : )

不满的民众和当权者着手改革宗教体制,打破罗马天主教会一家独大的局面,其分裂出新教会和清教徒,改革了宗教观念——和上帝进行精神交流之时,人人独立平等。西方信仰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唯一的真理结束了,尤其是神学中的等级机制也结束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文艺复兴这场学术运动并不反对基督教,相反,许多伟大作品都是以宗教为主题的,而且得到了教会的赞许。但它也不是简单地恢复古希腊经典,而是借古讽今,批判社会制度体系。这就促使了后续物理、数学、地理大发现等方面发展。

但科学认识发展并不一定导致上帝黄昏。韦伯认为,现代的理性主义发源于英国加尔文教的清教徒。宗教观念由另一个宗教观念终止。

当时公共领域盛行的观念——财富本身非常危险。清教徒有禁欲主义的的职业观,他们反对寻欢作乐、虚掷光阴、好逸恶劳,认为感官享乐是清教的最大敌人。如何抵制和扫除世俗快乐,如何受到上帝恩典?唯有凭借日常生活中的艰苦劳动。西方盛行的禁欲主义蔓延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也改变公众对于财富的态度:我们要避免的是财富享受及其随之而来的怠惰和肉欲,否则财富会让人远离上帝。为了上帝的荣耀,他们只储存财富,或合理用于个人与公众,但不能为肉体冲动而挥霍一空。要节约时间,刻苦劳动,并且要有谋略、聪明地劳动。劳动是抵制诱惑、爱欲和享乐的唯一手段,并不是为积累财富,而是生活目的所在。

新的金钱概念消除公众对于财富的罪恶感,而商人在世俗生活中利用这种观念是使牟利正当化,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质。清教徒的禁欲精神则演变为了现代工人的安分守己。现在还能发现企业家精神就是清教徒精神的新版本,时常也能看见一种精神遗迹——打工人就是要守本分。

劳动观念的变革,将禁欲主义的理性,有目的的理性赋予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效率和功能至上法律和制度,就从这种理性生长而来。清教徒的理性,是一个人所作所为必须符合某种目的,以期达到某种可想而知的后果。比如,人们开办学校,是为了学好知识,相信有知识就有光明未来的价值观念,称作价值理性。学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成为有价值的人,最终学校极为理性地设置了本科升学率、成绩排名、班级排名等等,开设了早晚自习、课间操。为了班级成绩排名,理性的老师让他们取消体育课和艺术课,布置良多作业,设班长来消除影响纪律的因素。学生为了能登上年级前几名,熬夜学习,课间也不休息。不为求知,而为其指标努力,就是形式理性。有人天生早起精力不足,被要求早上七点开始早读和跑步;有人不习惯长时间静坐,需要在学校坐上十二个小时;有人为了获得复习时间,输营养液来避免去食堂吃饭。形式上的理性,就会达到真正目的吗?

指标、制度变成了系统中各个部件的目标,人们忘记了最初目的是掌握知识,而非提高成绩。形式合乎理性不意味着实质理性。市场契约、国家法律,乃至现代大大小小的组织制度,都与学校的规章、课堂的纪律类似,最终会偏离真正目的。毕竟人是复杂的,制度是简单的。这样的现象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日常,有白领上班年薪几十万猝死在凌晨的街头,有富豪因债务抛妻弃子跳楼自杀,有城市中产天天为孩子学习失眠。

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经济生活中,一切生产都是粗糙的。欧洲中世纪到处都是庄园,领主掌握着一切。中国大部分田地,由地主乡绅控制。他们都具备宗法性质,自给自足,不追逐利润也不需要市场。在马克思那里,自由劳动者的土地和劳动工具被剥夺,他们只剩下劳动力可以出售。在丢弃掉禁欲主义的理性下,人们创造出专业化的职位、自由的市场、科学的管理制度…… 劳动者离开故乡,成为流动的市场要素,资本家将他们集中在一起,生产资料得以在某地集中变成商品。

工业主义打破了原本静谧美好的田园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原本是长久而稳定的,一个人的生活半径不过是出生地,或邻边的村庄。社会事务的规则一般由领主或宗主决定,是腐朽而封建的。随后机器消灭了这些关系,人们进入陌生地区谋生变为常态,领主不再,宗族规范失效,村口张大妈的碎嘴也听不见了。道德对人不再有如此强势的约束力,原子化的人即使破坏道德,只消换个城市又是一个新人。

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人们逐渐建设了更专业化的服务设施,通常把这些设施集中的地方叫做「城市」。为了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纠纷,人们创造出现代化的「法律」、「监狱」。为了粘合异乡人与本地人的感情,缓和矛盾,人们发展出了「民族主义」。「现代」国家的雏形逐渐显现。

祛除封建、迷信、神性,理性却勾勒出了现代化的牢笼:人们需要好好读书,像清教徒一样工作,娶妻,买个大house,养条金毛、英短。一切理性工作,为成为更好的螺丝钉,于是很多职业不再与人们产生联系,不再给人意义感。韦伯阐述资本主义现代性悖论——现代社会以理性的方式推动物的进步,但物反过来非理性地控制着人。人们和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都那么远,和他们的国家、社区、亲戚,和他们的工作、学习,为了更好的生活,将社会生活规约于形式,最后在社会机器中失去真实的自由。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