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运行日志

论变得无敌:三分法

如果把我们关心的事情视为关注圈,把我们能改变的事叫影响圈。悲观者的影响圈远小于关注圈,乐观者的影响圈却占了关注圈一大部分。

千年前,斯多葛主义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安心生活以及如何获得反脆弱的能力。世上所有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能控制的、不能控制的、能部分控制另外一部分控制不了的。

对于完全能控制的,比如设立目标、控制我们的观念和美德、按习惯刷牙洗脸等,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我们便完全投入精力。人生最大的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控制感。如果一个人生活处处遭遇变化,很难想象这个人会怎么疯掉。人越遭遇不安,越应该做一些能提供控制感的事,才能为处理不安提供心理支持。

对于完全不能控制的,比如想出门却下暴雨、考砸了后悔没有好好复习,就必须学会放下。人喜欢顾影自怜:“如果我有好多钱就好了”、“如果可以回到从前就好了”…… 然而“如果”不会发生,只会徒增悲伤,让人忽视当下。如果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为无法控制的事情制造目标或者假想,那后果只能是沮丧与悲观。

对于只有部分能控制的,我们就设立内在的目标,设法做自己能改变的那部分,放下外在无法控制的那部分。考试的排名只取决于自己和别人的成绩,如果我们把目标设立为排名第一,那么复习过程中的焦虑、考试中的紧张以及等待成绩的烦躁就在所难免了。——设立外在目标,不会真的提高排名,反而波及情绪,破坏往后的学习状态。我们应该设立的目标是,在规定时限内复习好功课,全神贯注准备考试。因为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努力,无法控制考试难度与别人的成绩。设立可控目标,至少能使我们的努力发挥全部效果,

所谓斯多葛学派控制三分法,就是要看清楚自己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并分清楚边界。能控制的事情在影响圈内,只有部分能控制的同时占有影响圈和关注圈,完全控制不了的就在影响圈外、关注圈内。

我们越是去做能控制的事情,自信和资源会累积,我们的影响圈就越大,进而就可以做得更多。

相反,悲观者的关注的东西过多,却无法改变和影响,例如过于关注消极的社会新闻和政治,却无法控制和消解,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更加悲哀,影响圈会缩小。

事情的落败很简单,而成效又难以被人所见。悲观者关注圈广泛,批判睿智,因此他们经常正确。但只有做事的人才有几率成功。所以有人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如何变得无敌?做能控制的事。

乐观得还不够

一位父亲为自己患重病的孩子,研究论文,组建家庭实验室,自己制药治疗孩子。这大概是去年最为残忍的故事之一。徐伟28岁、文科生、高中学历——这位父亲的标签令人沮丧,很难想象孩子病情是如何在两年内缓解的。看见他,我感觉误解了乐观这个词。

我发现我过去内心深处如此厌恶关于乐观的那些词语,一如我看见鸡汤就在心里犯嘀咕,整个词语就像“早起早睡身体好”这样的片汤话,对,很对,但没什么用。我从来都觉得,笑看一切烦恼,乐观是一种傻乐行为,对现实的重锤毫无实际意义,当一只快乐的猪,不如当痛苦的人。在千禧年之初,潮流喜欢《知音》,喜欢卡耐基,喜欢疯狂英语,还有各式各样的心灵鸡汤。但20年后,人们会问:有勺子吗?

世界本身并不在意给人打击,只有人们的情绪会泛滥。准确说,乐观是什么?并不是一直笑脸相迎,觉得天塌下来也没事,而是即便脸上带着悲伤,身体还在行动。简单说,乐观就是做能做到的事情。

什么是能做到的事情?

过去一年,我很多时候觉得,要忙论文、忙实习,没时间运动。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这是我选择的。我不是没时间,而是它在我心里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我挤出看电影、打游戏的时间,我是可以运动的。说什么没空、不得不,其实自己是在把选择交给一个不存在的第三方,以为无能为力的姿态可以免于自己的审视。

人会把理由交给环境,而不是对自己负责。乐观本质上是勇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些年,人们经常抱怨原生家庭,无可厚非,但是抱怨之后呢?远离也好,看心理医生也好,总归要有动作。世上就没有其他更离谱的原生家庭了吗?不是的,我见过那些人,那些翠花、狗剩、麻子,不也是摇身一变成了 Trinity,Kevin, Tony ,不也是幸福美满?有人甚至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基因的还要深远。但即便是基因的影响,人也可以摆脱。

TED 有个演讲,心理学家James Fallon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研究大脑扫描和基因分析,并获得超凡成就,包括但不限于成为五角大楼的专家、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智库的成员。Fallon 从生理层面发现连环杀手的特征,他相信连环杀手是可以通过基因和大脑预测的。

直到有一天,他拿到了自己大脑的片子,惊讶地发现,自己脑特征符合变态杀人狂的标准。

他跟母亲沟通还发现,家族父辈曾杀妻弑母。但他并没有犯罪,反而获得了幸福。Fallon 最终知道,基因和大脑结构很重要,后天环境也不可或缺。可后者不只有家庭环境,还有自己一手缔造的成长环境。选择早就发生了,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道路。

我们需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想起来我本科一个室友,他挂两个小葫芦在床帘架上护身,每晚用中药泡脚。他坚定地认为,如果自己不每天规律睡个九、十个小时,他的身体肯定扛不住。于是室友做到了我们其他人没办法做到的:四年来,九点上床,十点前睡着,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考研保持这样的作息。这样的信念何等坚固。

人们经常想要一把勺子,认为有方法论和路径才能改变。然而火的灼热,人体会过之后,便不再碰,这其中又需要怎样的方法和理论?信念和认知的改变艰难,却往往高效。艰难在于,人难免在正确和容易之间选择后者,高效在于,改变后信念又会顺势改变习惯和行为。我还不够相信,还不够勇敢,还不够乐观。

新年随笔 (2022)

今天是2022年第一天,准确说是公元2022年。基督教胜利了,不然怎么大多数国家会这样计时:耶稣诞生 130周年,耶诞 1800年……公元2022周年?人们跨越这样的时间点,如同踏上一片新大陆。我现在边敲字,边听歌,女朋友在看书,穿着跟圣诞老人一样红的毛衣,旁边是她送给我我的向日葵——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花。

曾经听说,男人一辈子只会收到一次花,就是在他的葬礼上。——我太幸运了。是的,今年我做了不少事情,年初,给一群网友直播《机器学习》的课程,但因为还有学业,上到“深度学习”部分就结束了,有些遗憾。下半年找到一份实习,窥探一下行业,理解学校和工业界之间的差距。和女朋友在一起——学习走进一个人的内心。现在我发觉,那些焦虑、担忧和辗转反侧值得,但如果说我努力并不会成功呢,我想我还是会做下去。

和疫情影响的那些人相比,我这样的学生很幸运,不需要花两个小时车程去上班,不用照顾孩子,不必在三十岁去考研。看见那些残忍的新闻,我总想,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啊。想要更积极一些,担得起前路的风雨。前几年都没什么新年愿望,我想今年是有必要了,许下愿望,以终为始,即便达不到目标,年末时候好歹也发现自己曾努力过。

每天看书,起码两页。去年看得太少以至不愿意分享出来,可惜。未来几个月,要写论文,要找工作,也许很忙,但看书不能停下,哪怕是看手机屏幕大小的两页书。上学的时候尚且忙,不去读书,工作之后哪还会有更多心思去读呢?实习告诉我们,人只要工作起来,休息时就想娱乐,没有毅力脑子一点不想动,更何况是做脑力工作。

多睡点觉,起码达到每天七个半小时。去年我睡得太少,太不规律,影响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睡不好,以后怎么能安心劳作?

作为年更作者,我也得多更新一点博客,为自己多输出,总结经验,巩固记忆和表达。

你也可以写下新年愿望,清晰且容易实践,这样我们明年跨年,不也能再回首望望不是?祝你新年快乐!

如何用互联网产品学习

kelly-sikkema-Oz_J_FXKvIs-unsplash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互联网只完成了最初使命的百分之三十。

一文中,讨论了互联网最初的设想:我们能极为方便地在互联网上跳转,我们一天接收的文字、视频,其信息量就能超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但现在,互联网企业因河为池,逐渐局域化。即便那局限的互联网,也是一条污浊的泥河,仍需要借助数学模型才能捞到河底金砂。人们设想 memex 这样的机器,原初目的大致是学习知识,并且人类会因为知识而改善生活。

现在并不存在那样的产品——一个能解答任意问题来改善生活的产品。人类有强悍的谷歌,有丰富的维基,有各式的问答网站,有足以存储无限知识的笔记软件。即便生活在比苏格拉底更能轻易获得知识的时代,却未必有他的智慧。是这些知识没有作用,还是说人们根本没有学习?

很多时候,人们总说,「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真明白很多道理?答案并非肯定。我所知道的是,我们时常把信息当作知识,经常把收藏当作学习,习惯把阅读当作思考,常常把存储当作掌握。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没有谁不知道知识与关键信息多重要。关键是,用什么方法或工具去学习互联网上的知识?

要理解学习,先理解大脑。大脑将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经过重复、联想等记忆方法,变成长时记忆,形成牢固的组块。

什么是组块?神经科学认为组块 (Chunk) 的本质是由于意义联系或反复使用而形成的神经回路。比如儿童开始学习英文字母,先记住 a 的形状和读音,大量背诵之后,形成长时记忆中一个组块。当所有字母已经组块化,不再是认知负担 (Cognitive Load) ,开始学习单词,大脑开始熟悉 a-p-p-l-e 的拼写和读音,将单词组块化。下一个就是词组和意群,然后是长难句。大脑是这样利用组块去降低认知负担和学习难度。

一个人工作记忆(瞬时记忆)中只能短暂地存储 2 ~ 4 个组块,所以我们常常按照分段的方法 139-XXXX-XXXX 来记忆电话号码。大脑分而治之,将信息拆分成有意义的组块,更利于记忆。这 2 ~ 4 个组块大小的工作记忆,在幼儿园小孩那里能放下几个字母,在小学生能存储几个短语,在高中生那里可以留下一些句子。工作记忆的容量是天生的,但长时记忆中的组块不是。你拥有的组块越多,就越能在瞬时记忆中记下更多东西,也就是说,你记忆信息越多,越容易记住与其相关的信息。

记忆不等同于学习,但它是学习的基础。大脑掌握了相当多的组块,一方面便于学习新概念,另一方面大脑进入发散状态时,能将不同区域的组块联系在一起形成新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力、创造力、融会贯通……知识成为组块,再经过发散或者专注的思维,人们得以解决此前从未遇到的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应该用在组块化上。加速组块化的基本方法是回想 (Recall) 和间歇性重复。我们背诵、默写、考试、用费曼学习法等来学习知识,本质上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依靠少量的线索重新激活组块。如果只是重复地阅读材料,依据材料画思维导图,效率比回想低,除非是间歇性地多次重复此类方法。这里能发现,大脑越觉得学习方法费劲,越容易加强记忆。

如果我们只是在网上不断浏览文章、观看视频,大多数知识都不会变成组块,而是被大脑修剪、代谢。事无巨细地存储知识和信息,是一种囤积癖。那些东西躺在那里,只是你再也想不起来,那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真正的 memex 是什么样的?它一方面应当提供个性化的、易于组块化的知识,一方面要具备对信息的索引功能。前者是因为机制必须促使人回想和重复,才能更易于记忆。于是互联网涌现出百词斩、扇贝、Anki 这样的抽认卡软件,其通过「间歇性重复」、「意义联系」达到组块化。博客、微博和公众号如果善加利用,经过总结输出也能实现「回想」的效果。后者是因为并非所有信息都应该被记住(比如某个国家人均 GDP),需要记住的是知识背后的逻辑(GDP能反映的现象,该国家有哪些因素促成了目前的经济状况,GDP与其经济状况的关系……),所以只需通过索引找到那些信息。因此出现了印象笔记、Onenote、Pocket 这类能存储网页的产品。这样的笔记产品容易使人患上「囤积癖」,存储几千条笔记,放在那却不会再看第二次,最终海量无用的信息淹没真正重要的知识,活脱一现代的「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之前笔记软件 Notion 火了一阵子,Notion 的目标并不是学习,重结构,重形式,把超链接和数据库的模型下放到产品。问题是结构调整很多时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而已。大脑由神经网络组成,擅长捕捉相关性,如果让你想象与锚、水手、锅炉相关的名词,你大概会想到轮船、海洋之类。这些组块相互联系,一个组块激活之后会激活相关组块。大脑更容易记住网络结构的信息?这种论断没有经过试验,就好比说吃核桃补脑。notion 更像一个简易网页设计工具,让普通人也能设计出不错的网页,也许是方便团队协作吧。

所以我要在这里向你介绍 flomo ,它的电脑端界面如下图:

image-20210207202200242

为什么我要推荐它?

  1. 降低输出笔记的心理负担。你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发送你的笔记,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浏览器访问。你会发现网页长得和微博一样,却不需要面临被人评论的压力,可以直接通过文本框输入信息,从打开到输入变成了零距离。
  2. 成就反馈。左上角是像 Github 一样的贡献墙设计,能让你直观地知道自己输出了多少。同时在首页就能看见过往的笔记和标签,这也是一种反馈。
  3. 回想。 flomo 不提倡网页剪藏,哪怕是网上容易复制的文本,用户最好还是自己输入笔记。同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将知识分割成组块,并设置一些标签。这样,输出过程成为了大脑回想的过程,提升了组块化的效率。
  4. 重复。你会发现其专业版有「随机漫步」、「每日回顾」功能。前者会随机聚集内容将你没有设置过的标签挖掘出来,让你以另一种分类和视角看待标签下的内容;后者是你设置一个定时器,它就会按时通过微信服务号,将你设定的相关标签下的内容发送到你微信。前者把不同知识组块联系在一起,后者实现大脑对知识的间歇性重复,使得大脑中已有组块更加牢固。

image-20210207203632218

由于这四个优点,相比于其他笔记产品, flomo 成为了我心里更接近完美的作品。它简洁、美观、轻量化,会让人爱上做笔记。相信我,即便你从来没有记笔记的兴趣,也会在这个产品里养成通过输出思考的习惯。

2020年了,我怎么写博客

我怎么写博客

很奇怪,在这样一个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仍然有人自建博客,维护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于我而言,在互联网上占上一个位子,自己的域名、自己的服务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种安全感。

初中的时候就跟着别人用 WordPress 搭博客,后来断断续续停了。到了大学自己赚了点钱,才一直续费这个域名。写什么呢?技术文章、科普或者故事感悟都可以发在微信公众号、知乎、掘金、思否、甚至 CSDN。相对于公众平台能盈利,博客并没有多少优势,反而要花钱维护。

情怀在十年前是个褒义词,现在是老板画大饼的专属词汇了。现在人们在知乎上写故事,在公众号叫人学英语,在今日头条直接赚稿费。这是正常的,这才是一个商业社会该有的样子。某种程度上,付费文章的水平均值总要比免费的高,而免费的文章总是要在别处收费——广告或者智商税。具体而言,由于程序员圈内的开源文化,人们热衷于公开自己的源代码和思路,这就让大牛的博客主页常常吸引无数程序员。他顺便引流公众号,再发些《Python 之父教你如何提升办公技能》、《你还在为 Spring 源码看不懂而烦恼吗?》……博客在这样的环境下变成了创造技术影响力的工具。说实话谁不想赚钱呢,利用技术影响力赚钱无可厚非。

读研之后,似乎表达欲望大大下跌,就当博客是个公开的备份吧。


我是怎么写博客

  1. 不要折腾。
  2. 只管写。

这是几年来我写公众号的血泪教训,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在工具上花费太多时间,没意义。具体而言就是:

  1. 够用就行
  2. 少用插件
  3. 不用爱好者做的主题
  4. 少更新

为什么?

  1. 我们最好专注写作,而不是折腾半天没有产出。
  2. 插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过时,以前的多看插件就没了,评论随着就没了,要想恢复还得折腾。还有很多 WordPress 插件当年红极一时,现在也随着博客的没落而式微了。
  3. 爱好者做的主题按他的喜好来,时不时更新,偶尔不兼容某某功能,又得折腾。
  4. 别随便更新 WordPress ,怕不兼容。别换 typecho, Jekyll, Hexo 等静态主题,它们没有啥基础设施,干啥都得折腾,何必要放着一个成熟且稳定的平台不用,去用静态博客呢?

有几个原则我安装了几个必须的功能:

  1. WordPress 2012年主题,经典自适应不需要解释。

  2. Clean Archives ,归档插件。

  3. Table of Contents Plus ,目录生成插件。

  4. WP Editor.md ,markdown编辑器

  5. Wenprise Pinyin Slug ,转文字链接插件,方便检索。

  6. 屏蔽垃圾评论。在 function.php 加入以下代码,屏蔽其他语言的垃圾评论

    /*屏蔽纯英文或者日语*/
     function refused_spam_comments($comment_data) {
     $pattern = '/[一-龥]/u';
     if (!preg_match($pattern, $comment_data['comment_content'])) {
     wp_die(__('来一波汉字吧,苦逼的站长只认识汉字!You should type some Chinese word!'));
     }
     return ($comment_data);
    }
     add_filter('preprocess_comment', 'refused_spam_comments');
    
  7. WP CN Excerpt, 主页摘要插件。这里我修改了主题文件,参考了 站长笔记

    1、首先在此主题中找到 content.php 文件,路径:wp-content/themes/twentytwelve/
    2、找到is_search(),后面会有批注:// Only display Excerpts for Search
    3、添加is_category() || is_archive() || is_home()判断条件,在这些情况下都显示摘要,只有查看文章时才全部显示。

    <?php if ( is_search() || is_category() || is_archive() || is_home()) : // Only display Excerpts for Search category archive home?>

  8. 数学公式,可选。WP Githuber MD 自带 Katex 和 MathJax, 如果不用这个编辑器,可以在首页添加了 JavaScript 代码——MathJ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