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互联网产品学习

kelly-sikkema-Oz_J_FXKvIs-unsplash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互联网只完成了最初使命的百分之三十。

一文中,讨论了互联网最初的设想:我们能极为方便地在互联网上跳转,我们一天接收的文字、视频,其信息量就能超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但现在,互联网企业因河为池,逐渐局域化。即便那局限的互联网,也是一条污浊的泥河,仍需要借助数学模型才能捞到河底金砂。人们设想 memex 这样的机器,原初目的大致是学习知识,并且人类会因为知识而改善生活。

现在并不存在那样的产品——一个能解答任意问题来改善生活的产品。人类有强悍的谷歌,有丰富的维基,有各式的问答网站,有足以存储无限知识的笔记软件。即便生活在比苏格拉底更能轻易获得知识的时代,却未必有他的智慧。是这些知识没有作用,还是说人们根本没有学习?

很多时候,人们总说,「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真明白很多道理?答案并非肯定。我所知道的是,我们时常把信息当作知识,经常把收藏当作学习,习惯把阅读当作思考,常常把存储当作掌握。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没有谁不知道知识与关键信息多重要。关键是,用什么方法或工具去学习互联网上的知识?

要理解学习,先理解大脑。大脑将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经过重复、联想等记忆方法,变成长时记忆,形成牢固的组块。

什么是组块?神经科学认为组块 (Chunk) 的本质是由于意义联系或反复使用而形成的神经回路。比如儿童开始学习英文字母,先记住 a 的形状和读音,大量背诵之后,形成长时记忆中一个组块。当所有字母已经组块化,不再是认知负担 (Cognitive Load) ,开始学习单词,大脑开始熟悉 a-p-p-l-e 的拼写和读音,将单词组块化。下一个就是词组和意群,然后是长难句。大脑是这样利用组块去降低认知负担和学习难度。

一个人工作记忆(瞬时记忆)中只能短暂地存储 2 ~ 4 个组块,所以我们常常按照分段的方法 139-XXXX-XXXX 来记忆电话号码。大脑分而治之,将信息拆分成有意义的组块,更利于记忆。这 2 ~ 4 个组块大小的工作记忆,在幼儿园小孩那里能放下几个字母,在小学生能存储几个短语,在高中生那里可以留下一些句子。工作记忆的容量是天生的,但长时记忆中的组块不是。你拥有的组块越多,就越能在瞬时记忆中记下更多东西,也就是说,你记忆信息越多,越容易记住与其相关的信息。

记忆不等同于学习,但它是学习的基础。大脑掌握了相当多的组块,一方面便于学习新概念,另一方面大脑进入发散状态时,能将不同区域的组块联系在一起形成新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力、创造力、融会贯通……知识成为组块,再经过发散或者专注的思维,人们得以解决此前从未遇到的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应该用在组块化上。加速组块化的基本方法是回想 (Recall) 和间歇性重复。我们背诵、默写、考试、用费曼学习法等来学习知识,本质上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依靠少量的线索重新激活组块。如果只是重复地阅读材料,依据材料画思维导图,效率比回想低,除非是间歇性地多次重复此类方法。这里能发现,大脑越觉得学习方法费劲,越容易加强记忆。

如果我们只是在网上不断浏览文章、观看视频,大多数知识都不会变成组块,而是被大脑修剪、代谢。事无巨细地存储知识和信息,是一种囤积癖。那些东西躺在那里,只是你再也想不起来,那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真正的 memex 是什么样的?它一方面应当提供个性化的、易于组块化的知识,一方面要具备对信息的索引功能。前者是因为机制必须促使人回想和重复,才能更易于记忆。于是互联网涌现出百词斩、扇贝、Anki 这样的抽认卡软件,其通过「间歇性重复」、「意义联系」达到组块化。博客、微博和公众号如果善加利用,经过总结输出也能实现「回想」的效果。后者是因为并非所有信息都应该被记住(比如某个国家人均 GDP),需要记住的是知识背后的逻辑(GDP能反映的现象,该国家有哪些因素促成了目前的经济状况,GDP与其经济状况的关系……),所以只需通过索引找到那些信息。因此出现了印象笔记、Onenote、Pocket 这类能存储网页的产品。这样的笔记产品容易使人患上「囤积癖」,存储几千条笔记,放在那却不会再看第二次,最终海量无用的信息淹没真正重要的知识,活脱一现代的「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之前笔记软件 Notion 火了一阵子,Notion 的目标并不是学习,重结构,重形式,把超链接和数据库的模型下放到产品。问题是结构调整很多时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而已。大脑由神经网络组成,擅长捕捉相关性,如果让你想象与锚、水手、锅炉相关的名词,你大概会想到轮船、海洋之类。这些组块相互联系,一个组块激活之后会激活相关组块。大脑更容易记住网络结构的信息?这种论断没有经过试验,就好比说吃核桃补脑。notion 更像一个简易网页设计工具,让普通人也能设计出不错的网页,也许是方便团队协作吧。

所以我要在这里向你介绍 flomo ,它的电脑端界面如下图:

image-20210207202200242

为什么我要推荐它?

  1. 降低输出笔记的心理负担。你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发送你的笔记,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浏览器访问。你会发现网页长得和微博一样,却不需要面临被人评论的压力,可以直接通过文本框输入信息,从打开到输入变成了零距离。
  2. 成就反馈。左上角是像 Github 一样的贡献墙设计,能让你直观地知道自己输出了多少。同时在首页就能看见过往的笔记和标签,这也是一种反馈。
  3. 回想。 flomo 不提倡网页剪藏,哪怕是网上容易复制的文本,用户最好还是自己输入笔记。同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将知识分割成组块,并设置一些标签。这样,输出过程成为了大脑回想的过程,提升了组块化的效率。
  4. 重复。你会发现其专业版有「随机漫步」、「每日回顾」功能。前者会随机聚集内容将你没有设置过的标签挖掘出来,让你以另一种分类和视角看待标签下的内容;后者是你设置一个定时器,它就会按时通过微信服务号,将你设定的相关标签下的内容发送到你微信。前者把不同知识组块联系在一起,后者实现大脑对知识的间歇性重复,使得大脑中已有组块更加牢固。

image-20210207203632218

由于这四个优点,相比于其他笔记产品, flomo 成为了我心里更接近完美的作品。它简洁、美观、轻量化,会让人爱上做笔记。相信我,即便你从来没有记笔记的兴趣,也会在这个产品里养成通过输出思考的习惯。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