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 初识

我们都需要内心强大。

最近不止一次地意识到人的心理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因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一下子就能将人毁灭。面试被拒、考试没过、失恋、失去至亲……生活会一次一次告诉你什么是苦难。参与其中,有的人一蹶不振,十年怕井绳,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有的人能以不同的观念接纳自我,反而得到了进步,即「创伤后成长」。

我们这个时代,关注收入,关注奋斗,少有人关注健康,更少有人关注心理健康。上过一节人际心理学课,老师阐述了中国精神疾病的现状:越是穷人越不关注、不了解,而心理疾病的治疗往往要花上一大笔钱,而政府在这一方面投入过少。不了解,不关注,会造成什么?武汉砍头事件也许就是一个案例。

初中时候,我把QQ密码设为changemyself(变体),期望着心理暗示可以起效。彼时,我们在早读课放声唱歌,在数学课谈天说地,课桌下看看小说,自习课演绎着《老汤看世界》,看似肆意张扬、挥洒青春,其实是陷入了逃避-无法自控-再逃避的死循环。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焦急却无能为力,满怀期待却无动于衷,想做的事情却永远做不到,得了红斑狼疮,才知道我究竟在何种境地。现在我从噩梦中逃了出来,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我,那心理学肯定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看着他们和我自己,总是会想,明明可以每天做一点,就不用考试疯狂突击,明明学一点东西,就能掌握技能,为什么还要沿着那条让自己痛苦懂得方向走去呢?以前我们建立了「奋斗者联盟」,还学习了时间管理,可惜没有多大成效。看成功学、心灵鸡汤什么都好,可就是没有科学依据,它们仅仅是极具个人化的经验。

唯一一种能让人变得更好,更加幸福的学科,可能只有积极心理学了。

我的确是抱着想让你变得更好的希望的,但经过那么多次的尝试,亲身体会到了一个事实,「改变已经够难了,改变别人比改变自己更难。」各位在心理上已经成熟,已经有了一套稳固的三观,要想那神经突触的形态、位置、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而思考——却是大脑本能厌恶的。(尽管本能可以受到学习行为的引导)

也许这是你让你的思维方式优化的一次契机呢?

积极心理学源自于心理学界的危机,和数学危机、物理危机一样,心理学从这里获得了新的血液。著名的劳斯莱斯干预——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进行,让那些顶尖的心理学家、医生、哲学家对一些家庭进行长达几年的干预,给予他们家庭调解,帮助他们处理生活问题,出人意料的是被干预的人群反而在几年后犯罪率更高、嗜酒率更高。改变是不可能的吗?心理学家研究悲剧的来源,研究抑郁、焦虑、失忆、精神紊乱、习得性无助……却无法通过干预制止它们的发生。如果有习得性无助,那有没有习得性乐观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研究那些积极乐观的人,那些专家高手,发现他们的特质来改变自我呢?

弗洛伊德的中心是潜意识,行为主义的中心是神经反射,积极心理学的中心则是不忽视积极。一个简单的想法,如牛顿开始思考苹果落地问题,开辟了一个研究幸福的学科。

慢慢来。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那是高中时候,晚自习下课没多久,我从商店里挤出来,「大鸟」跟了我一路,说「快点回刻啊」,我仿佛猜出了什么,循着他欢快的脚步回去。寝室的门紧闭,没有透出一丝光线。我微笑。随着黄色房门的旋转,烛光从黑暗中迸发,「生日快乐」他们声音不齐地喊,我终于抑制不住,开口笑起来。

总有一些时刻,你一想起嘴角就微微上扬,它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你力量。

「没人在乎我。」

当我沮丧的时候,这种念头就涌上来了,它有能力摧毁掉一切,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这样。

这句话伤人,因为它真实。世上除了父母会有多少人可以一直记得「我」呢,曾经爱的死去活来的初恋会想不清生日,曾经信誓旦旦的前任会忘记送来信封。这太公平了,「我」又会把谁放在心里,日日念叨?

「我」在他人眼中只是镜我,是符号,是标签,是不可能鲜活的存在。

「我」在「我」眼中是自我,是欲望,是理性,是无法言说的本体。

正是两者之间的巨大沟壑,造就了孤独。

可你并不孤独。因为世上有如此多的「我」正感知孤独,就在此刻,有人在为失恋而沮丧,有人在为无依无靠而沉默,有人在楼顶上想要了结一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问题是,人越是想要调和自我和镜我的矛盾,却越是难过。有人选择让自我为先,高高在上,张牙舞爪,巴不得他人不存在,可最后遭人白眼。有人选择牺牲自我,成为镜我,成为他人所期待的样子,一下子就对人敞开心扉,成为不被关注的老好人。到底要多少自我,要多少他人?

我是说,你要注意了。看见你周围的人了吗,他们有着怎样的自我呢?谦卑一点,去看吧,去观察,联系他们,人人都有非凡的自我,你一旦探究起来,就像科学家发现了新元素,大航海时代冒出新大陆。感谢那些祝福你的人、帮助你的人,你要知道他们居然为了镜我而关注了你。不要在讲台上紧张,不要在为在街上捡起一篇垃圾而怕羞,不要成为他人的期待,放肆搏,因为无非是镜我罢了。

打磨那些痛苦感吧,让我们沧桑起来。

高质量享乐主义指南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一直工作或学习非常容易消耗掉自身的精神力量,一味地放纵自我最终会变为虚无主义者,劳逸结合才能幸福满满。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像食物、健康是最基本的,而学习、工作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只有极少数人如贝多芬、梵高,能直接追求最高级。当一个普通人不能享受美食和朋友的陪伴时,就很难谈什么自我实现了。玩乐是人的本能,反正都要玩,怎么玩得健康,玩得尽兴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仔细看看各种享乐方式,可以简单分为消费类、创造类、共情类。

消费类,伴随着时间和金钱的消耗,这类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大多数人做的事情。如果让去做消费类事情,大概会有:

  • 逛街买买买、吃吃吃
  • 打游戏
  • 唱K
  • 运动类: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登山……
  • 看书:主要是各种小说
  • 看电影、电视剧
  • 听音乐、演唱会
    ……

这些享乐方式很“经典”,但许多人会陷入惯性和思维定势之中——一旦这种方法能令人开心,就再也不去尝试其他事物了。其实,享乐交替着来,不同方法中各种维度相互交错是最令人愉快的。例如,我们登山烧烤之后去唱k,再去打游戏,可以打电脑游戏、手机游戏、体感游戏,还能打惊险类、历史类、冒险类、moba、fps……各种混合在一起,都比一下午躺在沙发看电视、玩一晚上手机强。

创造类,消耗时间精力之后,还能产生其他作品,期间人还能产生心流效应,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快乐。从这点来看它比消费类要好。

  • 做菜,学姐常常请朋友来吃她的新菜式。我一同学靠草莓千层外卖月入x千
  • 画画,简笔画都居然有意思
  • 练字,一手好字是一生外挂
  • 乐器,练好了陶冶情操
  • 写文章,一同学写耽美不亦乐乎
    ……

这些方式其实只是开头下手难,下手后就有涓涓愉悦涌入心头,是和消费类完全不同的体验,而且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共情类,所谓共情,就是大家一起玩,一个人玩也容易心理压抑,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一起活动总是可以有快乐加成。只要把以上方式加入“一起”就好了。

一起打游戏,玩《我的世界》……
一起看电影,比如《寂静岭》、《电锯杀人狂》……
一起做菜,适合情侣,你做我吃。。。
……

反正只要一起玩,一加一肯定会大于二。

总而言之,人生苦短,享乐有道,避免贫瘠单一的生活,秘诀就是拥有丰富多彩的享乐方式,找个人一起玩。


时尚专家迈克尔·弗洛克有本小册子《享乐主义手册》,好像很有意思,里面有:
享乐的好处多多
下班后喝一杯的十大好处
经常做爱的五大好处
十个该刷卡付费的重要事项
十项一闪即逝的事物
晋身享乐主义者的步骤
放慢步调的十个必成方法
现代人再也不做的十件好玩事
死前得干的十件爽快事儿
壮观奢华的十大世界地标
埃及艳后、毕加索、邱吉尔、雪儿、麦当娜、小甜甜布兰妮……以身作则背景推荐

本能——与万年前的自己相遇

我们总希望让生活可以如愿,希望可以理智地支配生活。我们愿意相信自己是理性的,但为什么我们屡次说要减肥之后,依旧狂吃海喝,为什么我们想好要提前完成工作,却在deadline之前熬夜奋斗?为什么我们做完的年度计划总是在总结时打自己的脸?(或者干脆没有计划)即便懂得了注意力的稀缺和珍贵,却仍旧会管不住自己的手?感到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并不是你的错,是基因的锅。

时代变化太快。如果你常看科技评论,一定会想起科技巨头提到的技术奇点。假设你惨遭不幸穿越到一万多年前,和野人合作,杀猛犸象,光着屁股一起冒险穿过白令海峡,不过幸好有火,但你一定是万念俱灰的。假设你再穿越到距今1000多年前,日子会舒坦一点了,起码不用四处奔波,可以在家务农,过着疲惫却劳作有成的生活。假设你再穿越到距今100多年前,生活更加好了,有水有电,虽然没有空调,没有富余的食物,但相当一部分体力劳动都可以被机器替代了。而8000万年前的生活和1万年前是没差多少的,1000多年前和500多年前的差别也是屈指可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类花了7000万年度过徒手狩猎的时代,用了150万年经历石器时代,又去了100万年在玩火,几万年后走出非洲,步入工业时代仅仅花了几百年,犹如电光石火。

我们的身体储存着千年前的基因,如今却要和前几十万年不尽相同的现代社会生存。基因进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何况社会让人类的基因库稳定了)。我们的本能相对于这个社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性。放在围栏中的小孩们,看见玩具蛇之后,会惊恐地缩起来,而看见枪却视若无睹。实际上,给任何年龄段的人看一条蛇,哪怕是一张照片,都会引起他们身体的反应,如出冷汗或者心跳加速,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还是叙利亚人,都一样,甚至当地没有蛇的爱尔兰人都如此。

为何我们如此怕蛇却不怕枪?相对于枪来说,蛇杀的人太古老了,古老到我们有时间将基因遗传下来,那些一出生就在动物园一辈子都没见过蛇的猩猩,一样会害怕蛇。试想一下,一万年前,我们的曾曾曾……祖父母,坐在火堆旁,说:

丈夫:“亲爱的,我想把25%的储蓄投入浮动汇率的日本债券,并拥有对欧元的优先购股权。您意下如何?”

妻子:“你疯了。几千代以来我们都明白投资股票更划算,因为它们的长期回报更高而且在纳税上还有优惠。所有人都知道要投资技术公司。我听说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最近有一笔钱打算投资造火公司呢。”

怎么可能?相对于历史长河来说钱都是近些日子才出现的。

我们希望能在享受漫长的性福时光,而身体却怕你浪费时间,因为它以为你还在危机四伏的古代。

我们希望能勤快一点,而身体却怕你浪费你的注意力和精力,因为它以为你还在食不果腹的古代。

我们希望能上台自信发言,而身体却怕你遭受围攻,因为它以为你还在蛮荒无理的古代。

我们希望自己健康有型,而身体却要尽可能地吸收卡路里囤积脂肪,因为它以为你还在饥寒交迫的古代。

……

难道一切都无解了?在人类基因修饰技术完全开发之前,难道我们就无法通往幸福之路了吗?答案是有的。我们用了石器时代的大脑,企图真正贯通现代社会的逻辑,我们的心理机制远远滞后了。至于建设性的答案和建议,全在这本书里。(《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注意力经济

“时间不是金钱,注意力才是。”听见李笑来提出这个想法,瞬间让我醍醐灌顶。

如果把世界当成一个理想简单的模型,它的样子就显而易见了。

正常人都有注意力并且在一定时间一般只能做一件事。(心理学上一心二用是注意力的切换或者在做习惯性动作时做另一件事,如骑车时聊天)父母利用注意力换钱,我们拿着钱去换老师的注意力,企图让他教给我们提高注意力价值的能力,我们还能用这种能力换取面包和房子。(糕点师和建筑工人的注意力)在这里你已经清楚地知道,商品是注意力的集合,每个人的注意力的价值不同,并且还随着社会地位、专业能力、资本改变而不同。

世界的公平之处在于,注意力的交换是等价的;残酷之处在于,每个人生来能得到的提升注意力价值的资源是有差异的。注意力价值高的人越能提高自己的价值,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可以通过资本得到更多资本(资本回报率远远大于劳动回报率)。而注意力价值低的人,提升价值是缓慢的,有的甚至不会提升自己。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如下经历:

B同学上学总是吊儿郎当,高考后没考上三本之后幡然醒悟,准备GRE,家里各种支持,终于不负众望考入UIUC的CS,大量接触牛人,通过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拿到UCB的phd offer。

A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优异,但受制于农村学校教学水平,考上一本,兢兢业业地学习工作,最终在B同学的公司里当会计。

B同学的父母显然有着很高的注意力价值,让儿子的价值提高,家庭整体的价值又提高了。A同学是幸运的,他毕竟跨越了自己本来的阶层。可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仅没有他的好运,也没有他的努力。因此马太效应呈现在各个角落,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很多聪明人,他们掌握着专业能力,利用信息不对称,换取更多的注意力集合。拥有资本、注意力价值很高的人,毫不费劲地能获取别人的注意力集合。如很多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都想着如何让用户更多地点击他们应用,更久地沉浸在应用之中,设计心流体验,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用心理学洞察人的欲望开发游戏。然后他人的注意力价值没有提高,他们的荷包却鼓起来了。(当然他们是理所当然)

像柳比歇夫那样专注的科学家都只有5小时实实在在的专注时间,普通人就更少了。我们要维持自己的生活,要睡觉8小时,要一日三餐起码半个小时,要洗漱洗澡洗衣服一小时,还有交通,和别人交流,还要娱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工作还得照顾父母儿女,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有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会更少。为何成功总是少数?因为光是生活就够难的了。

如果不想被他人收割注意力怎么办,如果想换取更多注意力集合怎么办?根据以上简单的模型,不难知道两个基本方针:

一是提升注意力价值。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再利用它取得资本再投资。

二是提高注意力的时长,想办法从生活中挤时间提高个人价值。

减少低质量的娱乐方式,把原本一个小时的王者荣耀时间换成半个小时跑步+半个小时王者荣耀(运动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耐久,而且更健康);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如不停地打开应用又关上;停止一段不可能的关系……采铜法则可能会使你更加清楚如何安排时间。

虎口遐想之后

《新虎口遐想》才上演不久,有人在动物园遇险的新闻就在互联网蔓延开了。一个成年男子,为了节省门票钱,孤身一人翻越两道三米高墙。

原本想的是节省一百多块,翻墙后一起汇合,开开心心地和老婆孩子参观动物园。在耍小聪明翻身之际,他也没有想到有这种后果。

这场事故中,人是愚蠢的,老虎是聪明的;人无视规则,老虎遵守规则。一面是愚蠢而可怜的违规者,一面是真实而无辜的动物,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人们在矛盾激化中,分成了挺虎派和挺人派。

男子丧命虎口是令人怜悯的,但挺人派用“贫困”使逃票合理化,实在是难以理解。任何人都知道游动物园是娱乐性、非必需的消费活动,没钱去也不能冒着生命危险去,贫困不能成为违背规则的理由。而挺虎派对于老虎的同情,大多是积累于社会生活的所有对于违规者产生的怒气。想起来有次,去食堂买饭,几个姑娘有说有笑地走来,旁若无人地自己排成一列,站到了窗口旁边,看上去就好像原来的短短的队伍是插队而来的,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们这个规矩不严的社会,滋生出了如此多的反常的现象,老太上马路碰瓷派出所教育教育就没事、被警察执法致死发表文件就能绕开法律判刑、吊销掉的生产资格证花点钱就能买回来,正是那些无视规则大行其道的人,让这个社会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怒气。人们遭遇不公,往往会想象侠客为自己拔剑卫道,而这次真的有“侠”挺身而出,怒气得到发泄。挺虎派得到了因果报应的快感,又为“侠”的死而感到同情。更有甚者,偏激地道出了人命不如虎命的话。恶当然值得抨击,当恨发展到极端地步,又何尝不是恶呢?

男子规范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对消费过于节俭,最终丧命于跃下墙头的侥幸。老虎生而抱歉,终身监禁,因本性使然,“误”食人类,枪响虎亡。

这场悲剧中,无情的是摄影者,如《新虎口遐想》讽刺的看客。可怜的是老虎,本以为是食物未曾想是劫数。最令人同情的是孩子,孩子在现场说“那是我爸爸!我爸爸”,目睹全程的他恐怕会留下终生的阴影。

而一切,源于对规则的无视。

愿天堂没有动物园,有的只是顺应规则的世界。

题图摄影:Auckland 授权基于:CC0协议


猜想一下,后续会怎样呢?死者家属追责,宁波唯一一个动物园关停整改,雅戈尔公司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