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是金钱,注意力才是。”听见李笑来提出这个想法,瞬间让我醍醐灌顶。
如果把世界当成一个理想简单的模型,它的样子就显而易见了。
正常人都有注意力并且在一定时间一般只能做一件事。(心理学上一心二用是注意力的切换或者在做习惯性动作时做另一件事,如骑车时聊天)父母利用注意力换钱,我们拿着钱去换老师的注意力,企图让他教给我们提高注意力价值的能力,我们还能用这种能力换取面包和房子。(糕点师和建筑工人的注意力)在这里你已经清楚地知道,商品是注意力的集合,每个人的注意力的价值不同,并且还随着社会地位、专业能力、资本改变而不同。
世界的公平之处在于,注意力的交换是等价的;残酷之处在于,每个人生来能得到的提升注意力价值的资源是有差异的。注意力价值高的人越能提高自己的价值,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可以通过资本得到更多资本(资本回报率远远大于劳动回报率)。而注意力价值低的人,提升价值是缓慢的,有的甚至不会提升自己。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如下经历:
B同学上学总是吊儿郎当,高考后没考上三本之后幡然醒悟,准备GRE,家里各种支持,终于不负众望考入UIUC的CS,大量接触牛人,通过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拿到UCB的phd offer。
A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优异,但受制于农村学校教学水平,考上一本,兢兢业业地学习工作,最终在B同学的公司里当会计。
B同学的父母显然有着很高的注意力价值,让儿子的价值提高,家庭整体的价值又提高了。A同学是幸运的,他毕竟跨越了自己本来的阶层。可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仅没有他的好运,也没有他的努力。因此马太效应呈现在各个角落,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很多聪明人,他们掌握着专业能力,利用信息不对称,换取更多的注意力集合。拥有资本、注意力价值很高的人,毫不费劲地能获取别人的注意力集合。如很多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都想着如何让用户更多地点击他们应用,更久地沉浸在应用之中,设计心流体验,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用心理学洞察人的欲望开发游戏。然后他人的注意力价值没有提高,他们的荷包却鼓起来了。(当然他们是理所当然)
像柳比歇夫那样专注的科学家都只有5小时实实在在的专注时间,普通人就更少了。我们要维持自己的生活,要睡觉8小时,要一日三餐起码半个小时,要洗漱洗澡洗衣服一小时,还有交通,和别人交流,还要娱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工作还得照顾父母儿女,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有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会更少。为何成功总是少数?因为光是生活就够难的了。
如果不想被他人收割注意力怎么办,如果想换取更多注意力集合怎么办?根据以上简单的模型,不难知道两个基本方针:
一是提升注意力价值。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再利用它取得资本再投资。
二是提高注意力的时长,想办法从生活中挤时间提高个人价值。
减少低质量的娱乐方式,把原本一个小时的王者荣耀时间换成半个小时跑步+半个小时王者荣耀(运动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耐久,而且更健康);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如不停地打开应用又关上;停止一段不可能的关系……采铜法则可能会使你更加清楚如何安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