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默认分类

如何把自己送上火星

早在2014年,美国航天局(NASA)发起活动,邀请全世界的人提交他们的名字,乘客们将获得一张电子版的登机牌。当然,活动的名字是「把你的名字送上火星」,登记的名字将被存储到一个芯片里。

这是我去年拿到的太空登机牌。

BoardingPass_MyNameOnMars_Mars2020

上面写着,发射点是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终点站是火星的耶泽罗撞击坑,运载火箭型号是擎天神5号。在三十天后,也就是2021年2月18日,毅力号火星车和机智号无人直升机将在火星着陆。机智号也是第一架在火星登陆的飞机。

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国共有41982人参与。打开网站,最好用电脑,目前还能参与:

https://mars.nasa.gov/mars2020/

你只需要填写你的名字、国家、邮箱,就可以获得你的登机牌,你的名字也将在30天后到达另一个6000万公里外的星星。

那个星球,遍布氧化铁构成的沙砾,因此呈现一片橘红。它没有大气层,如果我们在那,就可以清晰看见夜空中的星星。世界各地的名字以电子的形式,在元器件上构成一种独特的排列。毅力号带着它们,在红色大陆上,踽踽独行。多么凄美啊。

{31E04BAD-713F-40C5-B2BC-503DC94B3FEF}
mar4C8}
martests

「好奇号」传回的照片

2021,新年随笔

QQ图片20210101003228

图片源于隋辨的手机

「理想主义者抑郁年」,我这样评价2020年。我们如同正在见证如此预言——「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糟糕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人们幡然醒悟:过去十年那种平稳有序的进步,才是人类史上的罕见现象。

「因为疫情」开始变为多数事物变化的理由,上半年我花了很多时间独处,趁着这次机会,我开始自己买菜,自己做饭,自己洗碗,做任何想要做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没空跟自己相处,没空观察自己,以至于那么多行为和思维模式都在不经意间触发。下半年我去了北京,开始读研生活。我感慨:北京能人众多,为什么我没有早一点来到这里?

这一年我关注了很多主题:

  • 减脂、生酮饮食、健康
  • 两性道德发展
  • 工业社会以及现代性发展
  • 计算机体系知识
  • 多标签学习

这一年,我的世界模型慢慢变化。人类学家常会研究现存原始部落,以此判断一个人类现象是不是受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我开始用猴子视角来看世界:如果没有人类社会,我们只是一只猴子,会更加幸福还是更加悲惨?

酋长说:「我们只是活着,守着本分,沿袭着先人的活法。我们从来不问为什么,从来不记录。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自己的民族很古老,但我们好像没有办法测算时间的流逝。我父亲和祖父讲故事的时候都不会说出时间。这并不是说明他们忘了,或者搞不清楚。在他们看来,过去就是过去了。」

没有人能找到那个部落。这片大陆深处隐藏着多少个这样存在于空间与时间之外的部落我们不得而知。当你想自作聪明地将这一切赋予意义,「以个人的孤独对抗这个世界有组织的欺骗」,结果他们说,孤独是什么,我既没有听说过自由,也没有听说过孤独,那是你们那个世界的事情。

也许他们生活地更加自由呢?

我选择变得更为包容,开始理解、接纳而非看不见他人的观念。因为什么都不是理所当然的,男权社会不是,工业主义也不是,就连当下所流行的一切文化都不是。我不想只发展专业能力,不想只是成为一个专业的程序员或工程师。除了赚钱,人们应该看到自己所处的浪潮,而不只是甘心成为一个「工具人」。我开始去参加很多聚会,甚至比我本科期间参加的所有聚会还多,认识不同的人,去发现他人的生活观念,悄然自足。

现代性特征之一,就是目的与手段分离,娱乐和劳作分离。我们用衣物和语言区分了野蛮与文明,用避孕套分离了性与生育,用城市化解构了家族关系,用互联网拉开了人的距离。我们正处在一座庞然机器里,资本和计算机让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在这系统之中越陷越深。我的好奇心越发旺盛,所以,在新年我仍要继续探索和思考。

「当下腰悬木剑,身披敝袍,一人一雕,悄然西去,自此足迹所至,踏遍了中原江南之地。」2021 年我想如金庸小说一般,要思考,要继续学习,察看社会舞台剧本,要爱,要体验,也希望大家也能够继续学习、成长!

相关文章

  • 新年随笔(2020)
  • 新年随笔(2018)
  • 新年寄望

普通人能为男女平权做些什么

女权运动似乎从来都只是网络上的小打小闹,或被恶化成田园女权被人误解,或被一些自媒体拿着当枪使,或是像李银河那样正经科普。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能做点什么的。

如何理解男权社会?简化来说,不论各个国家的细节如何,都是私有财产出现之后,古代各国男性为了让自己的血脉继承财产,通过道德和制度剥夺了女方的经济能力,从而女性成为「第二性」。正是没有经济能力才使物化成为了可能,四川一些地方采茶业通常都是女性为主,在那更加平等,男人素有「耙耳朵」称号。

男权社会的不合理之处在于,不仅造成女权限制,还给男性带来巨大压力。不少男人会抱怨,女人现在的地位都那么高了,怎么还搞女权呢?男人的压力反而源于男权。男权社会在现代暴露出的逻辑,通常可以借由私有财产来解释,女性出生是父亲的私产,嫁人是丈夫的私产,其把女性当成了工具,而非目的。这样的私产不如男性作为人来的值钱,而且通常要花费很多钱,一次性卖出(彩礼)不值。因此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有人打胎,希望来个男孩,仍然有人不停地生,为的是出一个男孩。即便自然状态女性出生率更高,我国男性还是比女性多出三千万。由于男性作为「第一性」,自然能赚钱、聪明、社会地位高成为了优秀品质,加上需求大于供给,女性自然要选择段位高的男性,男性也必须挤破头,所以说男人很难。接着贞操观就成了父权向买方市场讲的故事:一手货很好,二手是烂货,无形中抬高了价值。因为是私产,外在条件变得很重要,内在的品质却成为了附属品。作为将转接丈夫的私产,自然「听话、懂事、可爱」这些看上去顺从的品质列为上陈,因而「女汉子」常常不被舆论接纳。

上述的模型已经可以分辨百分之八十的不平等问题。普通人除了能分辨之外,还能改变自己的观念。作为男性,鄙视衣服言论,平等竞争,杜绝「女司机常出问题、女博士不好惹」的观念。作为女性,不利用自身性别「优势」谋取利益,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普通人不以贞操观评价好恶,杜绝荡妇羞辱,保持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不以性别决定公司人事去留,不以性别判断谁适合上学、谁适合学理科,塑造平权的家庭,不以强权剥削弱者。简单来说,男女本质上无差异的领域,不需要性别差异来决定,把人当成目的,而不是工具。

社会大多数认为是对的事情,常被视为真理。让男人女人,放弃各自的那些优势观念,当然是很难的。不管怎样,先做起来,心里埋下种子也可以。希望不再有被打掉的胎儿和不能上桌的儿媳,不再有为彩礼和处女膜沮丧的男性。

她从流水线,坐到了纽约办公室兼谈女权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女生,本来是在工厂打工,经过十年努力成为了纽约的一名程序员。

孙玲是湖南娄底的,跟我相当于老乡了,所以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印象深刻。她是一个农村女生,09年高考完后分数没到二本线,一个郴州的计算机培训机构在他们学校做宣传,她参加了里面一个免费夏令营, 期间她开始感觉编程很美妙。但是因为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她去了深圳工厂里工作。

如果是你,觉得这个工作没什么前途,会怎么做?

她这个时候选择去打听培训机构,然后存了几个月钱,到10年,她在电子厂一边工作,一边学编程,为交学费还办了信用卡。终于在11年,她开始进入it行业,慢慢还信用卡,过上了坐在电脑前打字的生活。

如果是你,感觉自己现在生活很安稳,会怎么做?

她开始学习英语,意识到没有大学文凭也不太好找工作,想提升学历,到了12年,她换了份工资更高的工作,然后边学习英语,边上西安交通大学的远程教育课程。在14年她拿到了大专文凭后,又通过了深圳大学的专升本自考。下半年的时候,她加入了一个有很多外国人的飞盘俱乐部,对英语能力有很大提升。

如果是你,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很满意了,会怎么选择?

她想出国看看,于是在网上找到了硕士留学项目,可以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因为她刚好有了本科学历,刚好英语能力也提高了,2018年,终于她如愿以偿去美国读硕士,并且在纽约找到了工作。

09年,她高中毕业在电子厂打工,18年,她在纽约谷歌公司上班。其实她是一个普通人,她选择认认真真地做好了一件件小事,培训、考专科、考本科、学英语,就是这一件件小事,用十年时间累积起来,就造成了巨大的改变。不要高估一年的努力,也不要低估十年的坚持。

本来这个故事到这里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发觉,因为她是女性,她走的也许是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昨晚一个朋友告诉我,在他们村里,女性不能上桌吃饭。很多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原因是他们会一直生育,直到有男孩为止,导致一家有很多姐妹。因为家庭经济负担不起,所以就让女孩去城里打工养家。更加离谱的是这样的习俗,如果老二是女孩,要么从小把她送人,要么就禁止她结婚。

很多人以为现在不是男权社会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女性成功出生已经是万幸,然后在成长的路上还要被告知,女生的理科就是不行。女生只是空间想象力不如男生,但语言天赋却高于男生,高考里面数学的立体几何题、物理的很难想象的运动题,又占多少分呢?但常常是为了家里的弟弟继续学业,姐姐妹妹要放弃学业去打工。

类似的议题数不胜数。社会上受到性骚扰、性侵害的是不是常常是女性?在职场上,在学校里,在公共空间,是不是女上司、女博士、女司机常常占舆论劣势?结婚之后,是不是女方要受到的压力更大,要花更多时间陪孩子?离婚之后,是不是女性再婚更加困难?

有人会说,男性结婚要买车买房,还要送彩礼,比女性压力大得多。是的,男性如果占据更多优势,代价就是承担更多。当我们在以颜值和年龄度量女性的时候,同样就是在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男性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观下,男人要勤奋包揽一切事业,他不能哭,不能软弱。在那几千万光棍之中,又有多少在这些指标里毫无优势,然后孤独终老呢?男女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哪一面朝上,社会的压路机压过来的时候,最开始遭殃的也是那面,最终我们都会陷入泥地。

反过来讲,只有掌握平衡之道,这枚硬币能够向前滚动,历史的车轮也不至于追赶上来,大家也就轻松得多。双方地位平等之后,女人可以不再把有车有房当成唯一标准,不再只盯着存款数额,男人也可以选择带孩子做饭,当个居家宅男。男人不介意当耙耳朵,女人也不会被叫做男人婆,从而二者的负担都能缓和。

不出意外的话,男男女女依然要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很长时间,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孙玲那样的幸运,但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十年用来努力。最后,不论是男人女人,不要因为社会偏见而放弃自我,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在家怎么高效学习工作

这次疫情看来让很多本不是自由职业者也实现了在家办公。除了圣人,没人可以一直保持闲散状态,所有人都想要空闲,前提是人们正在无休止的邮件和群消息里挣扎,为了deadline而通宵达旦,没有吃早餐的时间。

只有在你工作堆积如山时,你才可能享受闲暇。当你无事可做时,空闲就变得一点也不有趣,因为空闲就是你的工作,而且是最耗人的工作。闲懒和吻一样,当它被盗走了之后,它的味道才是甜的。—— 杰罗姆·K·杰罗姆

和一般想象不同,越是自由职业,越要保持内心的秩序,没有外部世界的打扰,唯一阻止你前进的只是你的情绪。要保持秩序,就要从生活规律开始。我们需要的是:

1、笼统的时间表

越是自由,越要学会约束自我,有人一开始上网就从一个链接跳转到另一个,一上午就过去了,一集接一集美剧,一下午又过去了。需要一张时间不精确,但任务明确的时间表,比如:

上午:背英语单词 30个 二十分钟背完 | 看新概念3课文 一篇 一个半小时

要能分割成具体的任务,大脑更加喜欢具体的、容易行动的「背单词」,而不是抽象的「学英语」。要明确数量要求,看书要看几页才完,任务完成到什么阶段才停止,只有确定之后才防止自己中途放弃。同时不要时间不要太精确,有些人一规划就是几点几分做什么,结果拉个肚子,错过了时间,导致后面时间都没用,就不想开始了,因小失大,我们是做的越多越好,而不是要完美地像个机器。

2、固定的活动区域

规定好区域功能,大脑会跟着引导走。在图书馆人们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在办公室人们会更快地开始工作,环境里面的事物促进信息精细化编码,可以引导大脑进入之前的工作学习状态。规定床上只能睡觉,不能玩手机,规定卧室只能工作学习,客厅才能玩耍,这样会有仪式感。规划好自己区域的功能会极大提高启动效率。

3、运动必不可少

长期呆在家,肌肉会萎靡,新陈代谢下降,情绪也随着萎靡不振。许多自由职业者都会锻炼,有人甚至要在健身房大战两个小时。运动不仅是保持身体健康,运动后你会得到内心的平静与愉悦,这是内啡肽在体内舒缓情绪,同时也刺激神经元突触生长。这种对精神的刺激不是靠想象能得到的,规律运动,尤其是无氧运动,会让人有自信和活力。

4、日常的兴趣爱好

长期规律的兴趣,比如每晚看一个小时小说或者美剧,工作完后在App唱歌,有人还喜欢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找到一个适合你自己routine,打游戏、冥想、运动、看电影、看vlog、读小说、听歌、和人聊天、上网吹水,只要你喜欢并让其成为日常,这样有规律的娱乐,配上有规律的工作更高效。

5、写日记

记录一天日常,总结和反思,一方面可以总结一天教训,日子会变得慢一点,一方面心理学有结论写日记时对自我感受和思考,会降低负面情绪,提高正向认知。

作为一个自由写作者,村上春树说过,要把自己融入节奏中去,把自己培养成一种习惯动物。于他而言,一天只有23小时,每天一定有一个小时跑步。写作五、六个小时,到上午十点为止。每天写十页,相当于每页四百字稿纸。到了八页写不下去时,也要写满十页,写好十页还想写时,不能继续写,只写十页,雷打不动。作家不会等待灵感从天而降,然后诉诸笔端,而是按照自己节奏,每天准时来上一发,让泉思跟得上笔头。一个自由职业者,一个闲在家的人士,反而更加需要像战士一样对自己严苛。

最后,在这样一个不能离开家门的日子里,你每天早上醒来看着最新感染人数,了解医学知识,跟着新闻跌宕起伏,心情也会偶尔消极吧,不如找点事做。肉体和精神需要同步,一个人只有忍受了平庸的日常,不至于陷入无意义的漩涡中,而那些娱乐才显得稍有价值。

新年随笔(2020)

2019年世界朝着固有的孤立态势前进,经济进入寒冬,2020年奇幻般以一颗导弹开局,再以病毒接续。

新年随笔(2018)

如何辞去你的2016

回顾前面几年的记忆,这让人不禁想问:究竟是世界越来越频发出现黑天鹅了,还是我更加关注世界了?

All is well.

看过《三傻》的人大概都会记住这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一切都会过去。因为还有明天,就还会有希望。2003年的非典,启发了刘强东做出了互联网电商,2020年,谁又知道会不会出现新机遇,头条系又会不会成为中国的Netflix呢?没有谁是未来学家,但只有相信明天,才有可能见到明天。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天,人们说的不错,时间是连续的,明天再特殊无非是一个时间段的重复,但窗外不断涌现的烟花,很难让人去不抱以一种崭新的心情。

每过一年,就越发觉得祝福的宝贵,越发觉得朋友的重要,《布鲁克林荒唐事》里面说:一个人只要有胆识拒绝社会要他干的事情,他便可以过上按自己意愿过的生活。

就祝愿我们都有相应的智慧与勇气,去拥有那样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