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享乐主义指南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一直工作或学习非常容易消耗掉自身的精神力量,一味地放纵自我最终会变为虚无主义者,劳逸结合才能幸福满满。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像食物、健康是最基本的,而学习、工作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只有极少数人如贝多芬、梵高,能直接追求最高级。当一个普通人不能享受美食和朋友的陪伴时,就很难谈什么自我实现了。玩乐是人的本能,反正都要玩,怎么玩得健康,玩得尽兴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仔细看看各种享乐方式,可以简单分为消费类、创造类、共情类。

消费类,伴随着时间和金钱的消耗,这类方式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大多数人做的事情。如果让去做消费类事情,大概会有:

  • 逛街买买买、吃吃吃
  • 打游戏
  • 唱K
  • 运动类: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登山……
  • 看书:主要是各种小说
  • 看电影、电视剧
  • 听音乐、演唱会
    ……

这些享乐方式很“经典”,但许多人会陷入惯性和思维定势之中——一旦这种方法能令人开心,就再也不去尝试其他事物了。其实,享乐交替着来,不同方法中各种维度相互交错是最令人愉快的。例如,我们登山烧烤之后去唱k,再去打游戏,可以打电脑游戏、手机游戏、体感游戏,还能打惊险类、历史类、冒险类、moba、fps……各种混合在一起,都比一下午躺在沙发看电视、玩一晚上手机强。

创造类,消耗时间精力之后,还能产生其他作品,期间人还能产生心流效应,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快乐。从这点来看它比消费类要好。

  • 做菜,学姐常常请朋友来吃她的新菜式。我一同学靠草莓千层外卖月入x千
  • 画画,简笔画都居然有意思
  • 练字,一手好字是一生外挂
  • 乐器,练好了陶冶情操
  • 写文章,一同学写耽美不亦乐乎
    ……

这些方式其实只是开头下手难,下手后就有涓涓愉悦涌入心头,是和消费类完全不同的体验,而且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共情类,所谓共情,就是大家一起玩,一个人玩也容易心理压抑,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一起活动总是可以有快乐加成。只要把以上方式加入“一起”就好了。

一起打游戏,玩《我的世界》……
一起看电影,比如《寂静岭》、《电锯杀人狂》……
一起做菜,适合情侣,你做我吃。。。
……

反正只要一起玩,一加一肯定会大于二。

总而言之,人生苦短,享乐有道,避免贫瘠单一的生活,秘诀就是拥有丰富多彩的享乐方式,找个人一起玩。


时尚专家迈克尔·弗洛克有本小册子《享乐主义手册》,好像很有意思,里面有:
享乐的好处多多
下班后喝一杯的十大好处
经常做爱的五大好处
十个该刷卡付费的重要事项
十项一闪即逝的事物
晋身享乐主义者的步骤
放慢步调的十个必成方法
现代人再也不做的十件好玩事
死前得干的十件爽快事儿
壮观奢华的十大世界地标
埃及艳后、毕加索、邱吉尔、雪儿、麦当娜、小甜甜布兰妮……以身作则背景推荐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