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互联网,已经死了

1991年8月是万维网向公众开放的时间,实际上万维网仅仅是互联网的一个功能子集。今天的人们习惯了 HTTP、URL 和 HTML 技术,把 URL 叫做链接,把 HTML 页面叫做网页,将万维网称为互联网,也能看出万维网的影响之深远。(下文仍用互联网指代万维网)

今天我们谈到互联网,基本上是指手机上那几个 APP。在中国,手机上又基本上是腾讯系、阿里系、美团系、字节系、百度系的应用,在国外,你又绝无可能离开谷歌、亚马逊、推特、脸书……几个巨无霸公司占据互联网的大部分流量,掌握的垄断的资本,其他的小鱼小虾则在缝隙中生存,这样的现象不分国界。

互联网生意是一场零和游戏,你增加聊微信的时间,就会减少刷淘宝的时间。因为每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限,所以依靠广告或者电商收取利润的互联网企业必须得做点什么。他们的手段,我们也体验过:一个是收集用户的数据更好地推送广告,另一个是让用户在 APP 上待更长的时间。

因为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且惩罚力度较低,所以公司为谋利收集数据,和众多互联网公司共享数据,创建广告联盟,形成精确的用户画像,使广告转化能力大大提高。如何让用户待在 APP 上不走?这一点字节跳动比谁都清楚。字节跳动在近年能与腾讯阿里并肩,除了强大的运营能力,不可缺少的就是算法推荐技术,二者成就了今日头条和抖音,提高了用户在线时间,生生从巨头手里剜下一块肥肉。

如今的用户流量集中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互联网企业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你大可想象,我们去早餐店吃牛肉面,老板却在粉里放罂粟让人上瘾,同时偷偷拿到你身份证号码、手机号、昨天去了哪、前天晚上买了什么……

数据掌握在公司手上,于是你只好去某个特定的网站买会员,看你爱豆的电视剧,却被告知你应该再加钱提前点播。你发文十分钟,收到满屏的评论,突然系统告诉你不知道因为什么法规帖子被删。今天的互联网,就是一个强制的公路收费站,你可以不往那坑坑洼洼的路开,但大家都往那去,你又有什么办法?

互联网之父伯纳斯·李说,互联网正处于「临界点」 ,偏离了最初设想。

但互联网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在1945年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之后,万尼瓦尔 · 布什在论文《和我们想得一样》中表达对科学的担忧——科学正在朝着毁灭而不是相互理解发挥作用, 他在书中畅想道,科技可以造出 memex 这样的机器:它可以存储人类的集体记忆,可以使知识更容易获得。大英百科全书的体积可以缩小到一个火柴盒那么大,一个百万册的图书馆可以压缩到书桌的一端。

受到 memex 的启发,伯纳斯·李发表了论文《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随后,他创建世上第一个网站 Info.cern.ch ,并花时间确保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将万维网技术在公共领域免费开放,不设专利。他设想人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网页,访问他人的网页。互联网将是一个没有控制中心的网络,会造就一个明达、互动、宽容的世界公民共同体。

万维网雏形论文《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万维网雏形论文《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初代互联网也的确拥有自由。因为互联网核心设计是,任何人可通过一个网页的超链接跳转另外一网页,设计者仿佛是从「论文的写作要有参考文献,而从参考条目可以找到另一篇论文」获得的灵感。

十几年前,人们纷纷搭建自己的博客( blog ),参加不同论坛,交换各自链接,你常常可以从一个博客找到其他博客的友情链接。人们掌握着自己的数据,依靠着搜索引擎,在一个又一个网站间跳转。

互联网变成今天这个形态,跟智能手机脱不开关系,准确来说,是苹果手机。自2007年 iPhone 第一代横空出世以来,手机都开始拥有了上网能力,并大大降低上网难度。

从微观上说,早期手机互联网页面提供的技术较弱,页面显示效果不佳,比如无法定位 GPS 、 Flash 视频太耗电且存在安全问题、无法在锁屏状态下接收会话等,以至于互联网公司选择开发适配手机的应用而不是网页,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体验。互联网公司没有理由,也没有动力,让用户从自己的应用内跳转到其他的网站,美其名曰为「用户安全」着想。作为例子来说,微信封杀淘宝链接,淘宝程序员创造性地想出了淘口令,于是你分享商品只好发火星文了。

从宏观上说,因为手机与通信技术升级,全世界网民数量逐年增加,资本嗅到商机,纷纷涌入互联网公司,没有资本的公司往往胳膊拧不过大腿。要知道,互联网公司的存在,需要人员和服务器,这两样东西每天都在烧钱。因此提供持续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获得了更多用户,更多用户就意味着更多投资、更多硬件和更好服务(更不用说社交网站或者即时聊天的这类有用户量红利的服务)。更具体地来说,互联网公司并不是软件公司,它不依靠卖软件产品获利,而是靠持续服务赚钱。这就全网流量为少数几个企业所垄断。

互联网公司将用户限制在方寸之地,人们不能再随意地跳转,搜索引擎也不再能搜索到那些数据。营销人员、产品经理也称那些被限制在应用内部的流量为流量池,将网红或 KOL 的带来的流量称为私域流量。所谓移动互联网事实上已不是互联网,只有用户对着几个中心服务器交换数据。

当下应用为适应快速更新应用功能,更多是在原生应用中嵌入网页,还有小程序的出现,都表明当前网页技术足以媲美原生应用,但显然仍是少数应用开放链接跳转。这样看来,如果说网页技术的落后是历史的偶然,那么资本涌入互联网企业并使其垄断就是必然。

互联网公司拥有我们的数据,小则控制我们的见闻,推送相关广告,以谋私利,大则干预现实的进程,操控公投和选举。在可想象的未来,由于智能家居和健康硬件普及,这种干预只会与日俱增。操控他人的人生,简直易如反掌,给他疯狂推送诸如「35岁被裁员了怎么办」的内容,引导网友攻击他的评论,根据他心跳频率判断他是否焦虑,再推送相关的降压产品广告。或者等他出门开着特斯拉,锁死车窗,加大马力,让刹车失灵,最后将事故原因伪造成自动驾驶系统的故障。

互联网中心化的根本原因,大概不是计算机科学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的问题。人是不是天生喜欢中心化,天然喜欢统治与被统治?这问题的答案也许还能解释,为什么会有宗教、王权,现代又为什么会有明星、网红。

众 APP 因河为池,以邻为壑,用户成为产品的一部分。而那个自由的互联网世界,远在抖音被封禁之前,早已消逝。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3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film
3 年 前

Really appreciate you sharing this article. Thanks Again. Really Great. Quentin Rudolph Hullda

trackback

[…] 真正的互联网,已经死了 […]

trackback

[…] 在《真正的互联网,已经死了》一文中,讨论了互联网最初的设想:我们能极为方便地在互联网上跳转,我们一天接收的文字、视频,其信息量就能超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但现在,互联网企业因河为池,逐渐局域化。即便那局限的互联网,也是一条污浊的泥河,仍需要借助数学模型才能捞到河底金砂。人们设想 memex 这样的机器,原初目的大致是学习知识,并且人类会因为知识而改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