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默认分类

Typecho实现代码高亮

在Prism定制自己的风格样式,下载 prism.js prism.css 文件。把下载下来的js和css文件上传到当前Typecho的主题目录,即 usr/themes/主题名 目录下。登陆进入Typecho的后台,点击“控制台” -> “外观”。点击“编辑当前外观” -> “header.php”,在左边的代码框中找到"",在它之前输入

刘鑫、射雕英雄传和精致的利己主义

近来偷闲看完《射雕英雄传》,一些情节在小时候看来平平无奇,早已忘记,现在看来却十分诧异。不说江南七怪和丘处机为承诺,花十八年时间找寻忠义之后并抚养成才,也不说裘千仞意识到自己无心无义于是纵身跳崖,更不说主线上一人是认贼作父,众叛亲离,为了富贵不可限量出卖国家,一人是侠肝义胆,忘却权势,抛弃锦绣生活死守襄阳城。单是看郭靖花大把银两请叫花子,就已经感叹侠义之至了。网民的愤怒淹没了刘鑫——很侠义的行动和不侠义的刘鑫。原因是一年前,刘鑫在日留学,和男友陈世峰分手后,其男友一直紧追不舍。她因此借住到朋友江歌的处所。刘鑫先一步进入公寓,江歌在挡在门外劝说,无效,陈世峰掏出刀子,刀刀毙命。事发之后,刘鑫没有透露凶手是谁,对江歌的牺牲毫无谢意。直到日本方面告知,江歌妈妈才确认自己的猜想。但刘鑫拒绝承认江歌的舍生取义,对朋友的死避而不谈。江歌的悲惨遭遇和江歌妈妈的绝望痛楚化作了中国网民的愤怒。网民的极度愤怒反而不在陈世峰,这种恋爱不成就要杀人的蠢货,自有法律的严惩。但对于刘鑫的指控,却卷席中国互联网。人们渴望一个圆满的故事,希望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美满的结尾。这次,人们希望江歌的死去不仅仅是肉体的消亡,她的死理应得到道义上的认同。但刘鑫没有回应。当下一个刘鑫出现的时候,还有人敢成为江歌吗?于是人们愤怒。一年以后的今天,刘鑫也许已承受难以估量的舆论压力,给出了迟到的感谢和承认。此时网民不再领情,江歌妈妈拒绝原谅。小说是想象力的指南,其架空的世界观却有现实根源。在郭靖所处的世界,生产力低下,来个饥荒洪水就可能裹尸街头,大口喝酒吃肉已是富人的奢举。弱小的人们靠天吃饭,同时也依靠村落和宗族相互帮助。失节事小,饿死事大。因此再自私的人,也必须假称道义,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威胁生存。常说,穷乡僻壤,民风淳朴,大概如此。到现代大都市,千百万人来去匆匆,生存已不是负担。于是人们离开宗族,离开村落,邻里的联系也可有可无,成为了孤立的原子。社会契约和职业的明确分工的存在,人得以“即插即用”。离开不是难事,羽毛就变为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对于缺乏同理心的人而言,逃避责任、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是利益最大化的“明智”之举了。刘鑫本以为可以息事宁人,却被怒潮淹没。尽管网络暴力有诸多不可取,却仍有不少人拍手称快。网民变为事实上的道义共同体,纠正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失格。——如果之前仔细观察微博和朋友圈,那你就会意识到你正处于一种宏大的社会结构之中。通过多点触控,无数比特发射至移动基站,传输到终端服务器,原本原子化的个人,在此处迸发一股巨力,可以想见,刘鑫在之后的毕业、交友、工作、求偶,哪怕是上街买东西,会遇上怎样的事。前几年,钱理群教授说一些大学培养着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我正憧憬大学,想着到大学有时间了,肯定会关心蔬菜瓜果,关心世上的每一个人,怎么可能像他说的那般。可是世事难预料,时间是没有了,要用来提升自我,要把时间当作朋友,要刻意练习,要懂得一万小时定律,才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啊,科科。要不然也要放飞自我,把生命当成旅行,不翘课的大学哪里算青春,去一次西藏和丽江,洗涤一下灵魂啊!可见关心人类是关心不了的,国际歌都没听过了嘛,只有为了自己才可以好好维持得下去的样子。我到是不信北大有多少利己主义者,虽说那些考高分的狠人对于自我可能有很大偏执,但好歹是top唱过《燕园情》的人,也应该有不少责任感吧。总比我这样“粗糙的利己主义”好多了吧。说什么是利己主义,就是在心里产生疑问的那一刻。有人说可以刷单赚钱的时候:刷还是不刷?入党的时候:入还是不入?室友睡觉的时候:吃鸡还是吃?一般还会接上一句: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时候周围对人没什么道德压力,网络谴责又山高皇帝远,况且它注意力还只往猎奇的跑,这时候就只有康德头上的星空跟道德法则了,做的对没人赞赏,做错了又不会引起什么后果,所以我建议一起做一个雷锋日记APP,记录好事弘扬真善美,打赏666好事再来一件,然后来个滴滴好事,自主O2O帮忙系统,这不是共享时间经济吗?就差物质极大丰富就半条腿迈入共产主义了!然而理想很激凸,现实很平乳。有些道理只能律己,不能律人,网络的谴责不是长久计,关键只能靠良心。郭大侠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司败得焖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古人诚不欺我!科科!唵她会不会有一种后现代主义浸猪笼的感觉?

智能手机毁了一代人吗? | 译

看见了一篇文章,戳中了困扰我的一些问题:以前的人是怎样生活的?相比于以前我们这一代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原文: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7/09/has-the-smartphone-destroyed-a-generation/534198/?utm_source=wanqu.co&utm_campaign=Wanqu+Daily&utm_medium=website#article-comments)简要的文章概括如下:美国人对于一时代出生人群的概括形成了以下的名词:GI GenerationLost GenerationBaby BoomerSilent GenerationGeneration JonesBeat GenerationGeneration XGeneration YGeneration ZMillennial Generation 即1980年到2000年生人,千禧一代iGen,作者提出的指1995到2012年出生的一代人。(个人认为翻译成互联网原住民很贴切)作者的数据主要以美国年轻人为例,和X一代对比,阐述手机与社交网络对iGen的影响:1.iGen主要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往,而且频率远远超过日常见面。爱的初始阶段被以前的人认为是喜欢,而在他们看来聊了一段时间就已经在这个阶段了。约会时间减少,第一次性行为时间延后。他们不那么喜欢独立——喜欢父母陪伴,让父母开车,哪怕是和朋友一起去购物。高中毕业生拿驾照的人数大概只多于X一代同龄人的1/4。在美国,驾照是青少年独立自由的标志。他们花了更多时间在社交网络,而不是朋友聚会,也不是图书馆、溜冰场、游泳池、城市中心。——有关研究表明花费更多时间在屏幕以外的地方的人可能会更开心,无一例外,屏幕活动和较少的幸福感是相关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花时间看屏幕,越可能报告抑郁症。——2007年以来青少年凶杀率下降,自杀率上升,2011年,十四岁的青少年自杀率首次高于青少年杀人率。社交网络加剧了青少年的被遗弃感。他们大多数和手机一起睡觉,并且一大早醒来查看社交网络。——青少年晚上应该睡九个小时左右,一个晚上少于七个小时的青少年明显睡眠不足。书本或者电视不太可能这样,但手机的诱惑太大,无法抗拒。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增加高血压风险,容易导致人沮丧、焦虑、抑郁。限制技术不合理,但可以养成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比如限制在两个半小时。翻译原文(已获得作者许可,最下端可以阅读原文,翻译了一半):有比在外聚会更加舒适网络,相比于以前的青少年,后千禧一代有了更多的人身安全。但他们却在心理健康危机的边缘。1去年夏季的一天,中午时分,我打电话给雅典娜(因为她还小,所以用化名),她十三岁住在德克萨斯的休斯顿。她接起电话(自从她十一岁就有了IPhone),听起来就像刚睡醒。我们谈论着她最喜欢的歌和电视节目,接着我问她最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做什么。“我们一起逛商场,”她说。“你的父母会送你去吗?”我问道,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那是在1980年,我不让爸妈去,喜欢自己和朋友们去购物。“不——我和爸妈一起去,”她答。“我会和我妈和哥哥一起,在他们后面走。我会告诉我妈我们要去哪里。我还要每三十分钟或者每小时检查一下他们在不在。”这些购物之旅都是罕见的——大概一个月一次。更加普遍的情况是,雅典娜和她的朋友们在手机上交流,没有其他人陪伴。不像我那一代人,在每一个夜晚用闲聊和家用电话捆绑在一起。他们在Snapchat上交谈。Snapchat是一个阅后即焚的分享应用。他们乐此不疲地保持着Snapstreaks(类比QQ的友谊小船),那显示了他们用Snapchat和对方连续聊了多久。有时他们会截图保存朋友的搞怪照片。“那是用来黑他们的,”雅典娜笑。她告诉我她会在房里面玩手机度过几乎整个夏天。这就是他们那一代生活的方式,她说。“没有IPhone和iPad的话,我们不可能知道其他人的生活。我想相比于真实的人我们更喜欢自己的手机。”从我22岁成为心理学博士生开始算,我已经研究代际差异25年了。连续地观察,用来定义一代人的特点会逐渐显现。已经强化的信念和行为会继续保持。例如,千禧一代是高度个人主义的一代,但自从婴儿潮的开始、发展和停止以来,个人主义一直在增加。我已经习惯了那些山峦和低谷一般的趋势曲线图。然后我开始研究雅典娜那一代。在2012年,我注意到青少年行为和情感状况的急剧变化。曲线图的缓坡变成了陡峭的山峰和悬崖,并且千禧一代的许多特性开始消失。从我所有的代际数据看来,其中一些数据似乎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我之前从未见过的情况。独立的渴望诱惑了前几代人,却难以动摇如今的青少年起初我假定这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从数年的一系列国家的调查看来,趋势在持续。这种变化不只是量变,而且是质变。千禧一代和他们的前辈最大的差异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如今的青少年和千禧一代的差别不仅是如何看待世界,还有如何度过时间。他们每天拥有的经历与比他们大几岁的人有着根本的不同。201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造成了行为上如此戏剧化的转变?它发生在大萧条之后,正式的来说,大萧条从2007年持续到2009年,并且对试图在经济方面占据一席之地的千禧一代造成了明显的效果。但这又恰好是超过50%的美国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时刻。2我越是细想年度青少年态度和行为的年度调查,越和像雅典娜那样的年轻人交谈,塑造这一代的原因就越清晰——智能手机与其相伴随的社交网络的崛起。我将他们叫做iGen。出生于1995至2012年的他们生来就有智能手机,在上高中之前就有Instagram账户,在他们的记忆中没有互联网的时刻并不存在。千禧一代也和网络一起出生,但它不是无处不在的,不会整天都在在手上。当IPhone在2007年亮相之时,iGen最年长的人还在青少年初期。iPad在2010进入人们的视野之时,他们还在读高中。2017年一份超过5000名青少年参与的调查显示有3/4的人拥有IPhone。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出现因为其操作方式而被批评有 “屏幕时光”的坏处。但这些设备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且远远比通常人们关心的缩短注意力时长的影响还要深远。智能手机的到来已经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他们社交活动的本质到心理健康。这些改变影响了全球各地和各类家庭的青少年。在每一个种族,在城市,在乡村,在小镇,趋势在青少年贫富之间显现。哪里有信号发射塔,哪里就有他们和他们的手机。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用回忆模拟青春期的人来说,这看上去很陌生而且令人困惑。然而代际研究的目的不是屈服于怀旧的过去——是为了理解他们当下如何。一些代价变化是积极的,一些是消极的,而许多是两者都有。在房间里的确比在车上或者聚会上更舒适,如今的青少年有着前所未有的安全。他们显然不太可能发生车祸——拥有比前辈更少酒后驾驶,也更少受饮酒带来的疾病影响。然而,心理上来说,他们比千禧一代更容易受到伤害:抑郁症患病率和自杀率从2011年开始突然高升。将iGen描述为处在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的边缘并不夸张。这些恶化大部分可以追溯到他们的手机。即便在地震、战争、技术更替、一场免费的泥上音乐会,在塑造一代年轻人方面都会发挥巨大作用,没有哪一个因素定义了一代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断改变,学校的课程与文化也是如此,这些事情都很重要。但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双重崛起已经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未曾见过的轰动。有可信的证据表明,我们放在年轻人手上的设备对它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非常不快乐。3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摄影师比尔耶茨在佛罗里达州坦帕的Sweetheart Roller Skating溜冰场拍摄了一系列的肖像画。其中一幅,一个赤裸上身的青年穿着一条牛仔裤,腰带上别着一大瓶薄荷味的杜松子酒。在另一幅,一个看起来不到12岁的男孩嘴里叼着烟摆着pose。溜冰场是一个孩子们可以远离父母并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地方——他们可以在汽车后面喝酒,抽烟。在黑白相间的照片中,处在青春期的婴儿潮一代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注视着耶茨的相机——即便他们的父母不认为他们是对的。十五年后,在我作为X一代的青春期,吸烟不再那么酷,但独立仍然保持吸引力。我的朋友和我必须尽快取得驾照,获得车辆管理局的允许,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快逃离周边地区。父母问: “什么时候回家?”我们回答:“什么时候必须回家?”独立的渴望诱惑了前几代人,却难以动摇如今的青少年——那些不太可能离开父母去外面的人。这转变令人吃惊:2005年的12年级学生比2009年的8年级学生外出得更少。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太可能去约会。求爱的初始阶段——被X一代称为喜欢(也叫:哦,他喜欢你),孩子们如今却把“交谈”当作了这个阶段——这一代更喜欢发信息而不是对话。两个年轻人“交谈”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可能就好约会。但在2015年只有56%的高中生会外出约会:对于婴儿潮一代和X一代,这个比值是85%。约会的下降伴随着性活动的下降。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转变是极为剧烈的,他们性活跃程度自1991年开始已经下降了几乎40%。如今的青少年平均在11年级的春天发生性关系,远远迟于X一代的平均数。更少的性行为是近些年来被认为是积极的趋势:出生率在2016年到达最低点,比1991年下降了67%。即便驾驶——美国流行文化中青少年自由的象征——Rebel Without a Cause to Ferris Bueller’s Day Off,也已经失去了对他们的吸引力。在高三,几乎所有的婴儿潮一代高中生都有了驾照;如今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在临近高中结束还没有驾照。对于一些人来说,爸妈是好司机以至于他们没有驾驶的需求。“我爸妈带我去去任何地方而且从不抱怨,所以我坐他们的车,”一个21岁的圣地亚哥学生告诉我。“直到我妈说我必须去拿一个我才去考的,因为她不能一直送我上学。”最终,在她18岁生日之后的第六个月拿到了驾照。在之后的谈话中,他们将拿驾照描述成还会被父母唠叨的事——这样的概念放在前几代是不可想象的。独立并不自由——你需要荷包里的钱来加油或者一瓶那样的杜松子酒。在更为古早的过去,工作中的孩子数量庞大,热切地想从财富中获得自由或者由他们父母刺激而意识到一美元的价值。但iGen青年人不工作(或者管理自己的钱)。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77%高中生在上学期间工作: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只有55%。为工资工作的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减少了一半。这些下降在大萧条之后加速了,即便工作机会反弹了,但雇佣的数量却没有。当然,推迟成年人的责任并不是iGen的首创。X一代才是,他们首先推迟了传统成年人的标志。年轻的X一代仅仅喜欢驾驶、喝酒和约会,与婴儿潮一代类似,而且比他们更容易在年轻时发生性关系和怀孕。但当他们不再年轻,X一代结婚和开始职业生涯比婴儿潮一代都要晚。……

当你身心疲惫

你要学会休息。昨天夜里发了一篇,醒来就有点后悔了,可能因为人总是在黑夜里,变得矫情万分,然后做出些傻事啊。疲惫,特别是精神上的疲惫,已经成为我们几乎每天的都能体会到的感受了。频繁的加班、高压的学习加之永无休止的deadline,让我们失去乐观的心态,倍感压力。一切的锅都在于人的本能。我们拥有与万年前的祖先别无二致的身体,但和祖先们不同,我们不再有觅食的压力,取而代之的是肥胖带来的问题,我们不再有防御野兽的压力,却恐惧上台演讲、被人否定。夜晚,不再意味着休息,它反而代表了人的自由时间,许多人都在夜里开始放飞灵魂,刷微博,刷电视剧,打排位……人的演化速度跟不上三百年来科技爆发导致的社会变更,那些孤独感、疲惫感以及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前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我们着实需要理解问题的本质了。人体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一个复杂的系统,只需少量的矿物质、能量和水,就能持续运作很久,它的运作就像用木头烧木头。既然是机器,它就有最佳工作状态和极限工作状态。没有哪个人的身体没有极限,也只有少数人可以长期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为什么我们持续了几个小时工作之后会感到疲劳呢?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大多数会在消化后变成葡萄糖,通过细胞内的呼吸作用,将ADP转化为ATP。ATP是直接供能物质,能水解成ADP来释放能量。身体的运作都依靠ATP水解提供的能量,对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础功能在于放电,其生理本质在于神经细胞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开合和膜内外离子的交换,也是靠ATP供能。高强度的思考过程,ATP的水解已经不够了,ADP也来,水解成AMP来释放能量,尽管AMP能还原成ADP,ADP也能变成ATP。但他们的最终水解产物腺苷浓度还是会增高。腺苷,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累积之后会让下丘脑内食欲素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其实上面的过程你不需要非常了解,你需要知道的是,我们思考的同时,大脑在产生一种叫做腺苷的物质,非常不巧,腺苷的持续增多会让人想睡觉,抑制多巴胺神经元活动,让人对工作产生无意义感,没有成就感。如果一直工作,还会抑制血清素神经元活动(血清素让人感到放松),人从而变得易怒、紧张、焦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在做些对于自己能产生意义感的事情时,正是多巴胺在增强获取成功的动机(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感,而是产生动机,如果不能合成多巴胺,动物吃东西喝水的欲望都会消失),此时多巴胺带来的兴奋会成为大脑的主要感知,因此一时的鸡血能让人振奋,可要是一直工作,鸡血就相当于砒霜,过量的腺苷会导致神经系统修复功能异常,产生器质性的功能受损,并且是不可逆的。所以,不要再去听信凌晨四点半的神话了,不同的人神经耐受力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何时休息。睡觉之前,当夜深人静,新皮层逻辑能力减弱,性格特征逐渐消失,由于外部信息输入减少,注意力减弱,我们的思维开始发散,关注起白天没有注意的记忆,更容易沉浸在情绪中,更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你甚至想给ex打电话,孤独或失落,悲观或异常开心,直至睡醒。起床时,因为睡眠补充了代谢的消耗,处理了大脑的废物,人处在一天中最为清醒的时刻。很慘的是,有些人难以拥有适当的休息,由于压力带来警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激增——这正是祖先面对危险时的状况,这种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疲惫,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使我们难以执行复杂的认知任务,而人们常常把这些压力归结为自己不适应工作,不爱学习,或者没有天赋,进而产生反感,恶性循环。在晚上,还有许多人压力难以消除,他们大脑劳累却又兴奋,失望地等待着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失眠,长此以往,智力、注意力下降。疲惫就是这样让人坠入谷底的:找不到成就感,做事没有动力,拖欠工作,压力巨大,结果熬夜完成工作,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第二天因为睡眠不足而注意力涣散,因此学习、工作跟不上进度,错误地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得不到意义感,转而在其他事物中获得,产生上瘾的症状,进一步恶性循环……轻则扰乱学业工作,重则就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你已经理解问题的严重性了。夜晚的疲惫致使自控力下降,大脑喜欢那些新鲜、易于理解、令人愉快的信息,互联网才有了可乘之机,干扰到整晚睡眠。写作业累了,可以去散散步、屏息凝神,玩手机只是增加负担。晚上感到疲劳,就早点睡觉。控制不了,就用一些小技巧,提前关机,睡觉前不做费脑力的事情,看看书也行。当你身心疲惫,你要做的是休息。不是去打一身鸡血,让神经继续紧绷。不是去刷一波微博,让大脑继续工作。更不是去打王者荣耀,疯狂上分。

我常用Chrome拓展/应用

Better HistorycrxMouse Chrome GesturesGoogle翻译HelloWorldOneTabRescueTime for Chrome™ & ChromeOS™Search the current site (站内搜索)TampermonkeyVimiumWasteNoTimeWikiwand: Wikipedia Modernized一键管理所有扩展全能二维码利器 · 灵感生成器 New Tab卡巴斯基保护印象笔记·剪藏右键搜哔哩哔哩助手:bilibili.com 综合辅助扩展捕捉网页截图 - FireShot搜索拐杖流量节省程序替换字体的中文部分为雅黑远方 New Tab阅读模式莆田系医院网站提醒

积极心理学 | 初识

我们都需要内心强大。最近不止一次地意识到人的心理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因为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一下子就能将人毁灭。面试被拒、考试没过、失恋、失去至亲……生活会一次一次告诉你什么是苦难。参与其中,有的人一蹶不振,十年怕井绳,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有的人能以不同的观念接纳自我,反而得到了进步,即「创伤后成长」。我们这个时代,关注收入,关注奋斗,少有人关注健康,更少有人关注心理健康。上过一节人际心理学课,老师阐述了中国精神疾病的现状:越是穷人越不关注、不了解,而心理疾病的治疗往往要花上一大笔钱,而政府在这一方面投入过少。不了解,不关注,会造成什么?武汉砍头事件也许就是一个案例。初中时候,我把QQ密码设为changemyself(变体),期望着心理暗示可以起效。彼时,我们在早读课放声唱歌,在数学课谈天说地,课桌下看看小说,自习课演绎着《老汤看世界》,看似肆意张扬、挥洒青春,其实是陷入了逃避-无法自控-再逃避的死循环。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焦急却无能为力,满怀期待却无动于衷,想做的事情却永远做不到,得了红斑狼疮,才知道我究竟在何种境地。现在我从噩梦中逃了出来,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我,那心理学肯定就是其中之一。以前,我看着他们和我自己,总是会想,明明可以每天做一点,就不用考试疯狂突击,明明学一点东西,就能掌握技能,为什么还要沿着那条让自己痛苦懂得方向走去呢?以前我们建立了「奋斗者联盟」,还学习了时间管理,可惜没有多大成效。看成功学、心灵鸡汤什么都好,可就是没有科学依据,它们仅仅是极具个人化的经验。唯一一种能让人变得更好,更加幸福的学科,可能只有积极心理学了。我的确是抱着想让你变得更好的希望的,但经过那么多次的尝试,亲身体会到了一个事实,「改变已经够难了,改变别人比改变自己更难。」各位在心理上已经成熟,已经有了一套稳固的三观,要想那神经突触的形态、位置、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而思考——却是大脑本能厌恶的。(尽管本能可以受到学习行为的引导)也许这是你让你的思维方式优化的一次契机呢?积极心理学源自于心理学界的危机,和数学危机、物理危机一样,心理学从这里获得了新的血液。著名的劳斯莱斯干预——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进行,让那些顶尖的心理学家、医生、哲学家对一些家庭进行长达几年的干预,给予他们家庭调解,帮助他们处理生活问题,出人意料的是被干预的人群反而在几年后犯罪率更高、嗜酒率更高。改变是不可能的吗?心理学家研究悲剧的来源,研究抑郁、焦虑、失忆、精神紊乱、习得性无助……却无法通过干预制止它们的发生。如果有习得性无助,那有没有习得性乐观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研究那些积极乐观的人,那些专家高手,发现他们的特质来改变自我呢?弗洛伊德的中心是潜意识,行为主义的中心是神经反射,积极心理学的中心则是不忽视积极。一个简单的想法,如牛顿开始思考苹果落地问题,开辟了一个研究幸福的学科。慢慢来。